|
|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着力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
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项模式” |
■史俊庭 爨淑纳
103项专利,65项国家奖,47项省级奖,146篇论文。这是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械工程学院)2013~2014学年取得的骄人成绩。
从几年前开始,该学院就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专项支持激发科创动力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教学计划作出改革开始于2010年。那一年,该院针对新入学的2010级学生,将科技创新学分从选修学分增添为必修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成果才能顺利毕业。
“卫华奖学金”是机械工程学院在卫华集团的资金支持下设立的科技创新专项奖学金。该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互不冲突,单以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评判标准,奖励对象包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著者和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获奖者,旨在激发更多高素质和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卫华奖学金’总金额四万元,随着获得科创成果的学生越来越多,每个人获得的奖金并不多,但这是一种精神鼓励,是一种荣誉。”采访中,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宏选说。
此外,郑州大学学工部还设置了专项资金,直接用于学生的科创项目,使学生不必承担经济压力,可以心无旁骛专注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同时,每学年会对全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并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直接奖励。
专项组织引领科创风潮
在机械工程学院团委,有一个叫作“深蓝科技部”的部门。它成立于2008年,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解决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据悉,“深蓝科技部”采用高年级对低年级负责制,以老带新,形成梯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选择高年级的科技带头人,进而保证参与科研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孙伟男是现任深蓝科技部部长,他在大一下学期设计的高压输电线智能除冰装置曾获得过国家级二等奖。2014年5月,郑州大学生物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教师刘燕凯找过来,她需要专门设计一个精度达1微米的检测肌肉力学属性的专用实验设备。在跟刘燕凯交流之后,孙伟男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设计,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该设备的制作。
在机械工程学院,还有一个年级科技创新小组。小组成员涵盖每个班级,主要为科技创新项目联络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同学,形成合作关系,在全年级形成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科技创新网络。
2014年签约安徽江淮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卢威就是2010级年级科技创新小组组长。他先后获批专利9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6项,发表论文两篇,获得过“郑州大学发明之星”荣誉称号。他一再强调,工作的顺利签约得益于自己在校期间的科创经历。
专项帮辅促发科创成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技创新没有硬件支持是不行的。为此,机械工程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充足的实验室和实验设施,设有大学生创新制作室、飞思卡尔赛车工作室,还有工程能力培养基地、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这些实验室、创新制作中心等承担了包括美新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瑞萨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项比赛,也诞生了包括魔力花、智能轮椅、道路铺砖机、建筑垃圾分类器、下水管道清理装置、智能婴儿床、拨叉式图书分拣机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机械工程学院还成立了高水平的“导师团”。“导师团”由学院里的科研骨干教师和其他相关院系的一些专家共同组成,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支持下,该院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并形成了“引导科创—激励进步—爱上科创—传递能量”的良性循环体系。
在机械工程学院,记者见到一辆被称为智能下水道清理的装置。该装置由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张冬在指导老师郝旺身的帮助下,2012年6月立项,从调查研究、产品制作到程序调制,2013年暑假完成。
最终,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项目在第七届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获得一等奖,在全国赛上获得一等奖。
《中国科学报》 (2015-02-26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