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卉
2015年元旦刚过,河北部分地区就暴发了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导致的奶农杀牛和倒奶事件。此前,青海、山东等地区也发生过此类事件。而与此同时,进口牛奶和奶制品的数量这些年来一直在快速攀升。
这一对比再次凸显国产奶业的信任危机。而在一些专家看来,杀牛倒奶事件背后还有其他深层次原因。
未被追究的根本原因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毓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倒中国奶、喝外国奶”的根本原因在于饲养问题。“奶牛是草饲家畜,但国内却用养猪方式喂它们饲料,造成个体奶牛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以致失去市场竞争力。”
在李毓堂看来,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就要振兴中国草原畜牧业。中国拥有60亿亩草地,占国土面积的40%,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仅南方亚热带地区的草坡草山面积就有数个新西兰大。”李毓堂说。
据介绍,“文革”期间,中国草原面积大量减少,与建国初相比估计减少了六七亿亩草地。专家表示,从1957年底开始,在牧区经济指导思想上开始产生了“左”的错误,经济上“以粮为纲”,大肆滥垦草原,否定牧区“以牧为主”的方针,给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害。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顾问夏日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文革”期间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几次大开荒,使鄂尔多斯的沙漠化面积一度达到80%。被开垦破坏的草原多是江河源头水草丰美的打草场、东春营地等精华部分,开垦破坏从根本上割断了牧业良性循环的链条。
而且,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开矿、商业、开发区建设对草原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由于牲畜粮仓被开垦毁坏,造成冬春牲畜饥荒,导致草畜不平衡,加上牧区牲畜数量的发展,便出现了超载过牧。
对此,李毓堂叹道:“外因影响内因,精华草原都被破坏占领了。”
牧区发展的“死循环”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认为,问题应该追究到导致草原破坏的源头,最终尚须政策发力。
1985年6月国家颁布农业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作为该法案执笔起草人,李毓堂对此深有感触。
他表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先提出牧区要拨乱反正,制定草原法,大力提倡种草发展畜牧业和种草防治水土流失。然而,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种以产值论优劣、以盈利论成败的法则,驱动着各类产业。譬如,2002年的相关政策规定实施对已垦草原退耕还草。“但却未落到实处,而且最终竟然把‘退耕还草’变为‘退牧还草’。”
而他负责起草的法案,2012年12月又经修订颁布,其中对保护牧民的草原长期使用权,因国家建设占用草原的审批程序和补偿,违法开垦破坏草原的惩处等,都作了明文规定。“但由于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草原牧区全能管理机构,国家草原法形同空文,开垦破坏草原的行为依旧到处发生。”李毓堂遗憾地表示。
实际上,草原退化问题已引起了当前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去年春节前,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内蒙古时明确要求,内蒙古“要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
“各级地方政府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甚至说一套,做的完全是另一套。”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海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他举例说,如打着现代化、生态、有机、科学之名做“反生态、反科学”的事情。
与此相对的是,牧区畜牧业经济由于基础弱、受害重等老大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发展慢、产值低,从而引不起国家和社会重视,陷入发展“死循环”。
并非无解
牧区问题沉疴已久,但专家认为,问题并非无解。
“应从源头抓起,转变奶牛饲养方式,发展优质饲草。”李毓堂表示,按照钱学森提出的草、畜、工、贸一体化思想,可以让畜产品增值5~10倍,把一二三产业由牧民连锁经营起来,真正解决牧民致富问题。
“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夏日也向记者强调了这一点。同时,还应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飞播种草等种草措施,保障种草经费。
专家同时表示,应严格落实国务院退耕还草政策,特别是对于半农半牧区草原开垦地、下湿地、江河源头重点地区,国家应给予畜牧业更多支持。
此外,针对草原无主、破坏无罪等各种随意侵占及破坏草原的情况,专家表示,应在落实牧户草场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解决承包到户、限制草场合理放牧等问题,并积极发展新集体经济,为实现牧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奶牛业是草原的优势产业,我国奶业要想具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国家重视下,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草产业,以振兴草原畜牧业。”李毓堂说,“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中国科学报》 (2015-02-1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