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2/10 23:47:40
选择字号:
记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团队:行走于海上的人


 

■本报记者 倪思洁

今年新年伊始,被誉为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的“科学”号开了个华丽而紧凑的头。

1月7日,“科学”号结束了对雅浦岛弧海山生态系统的海山第一航段调查任务,共采集到生物标本180号,涉及了约120种海山生物;1月10日,休整后的“科学”号从厦门港再度启程,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第二航段科考任务;1月19日,捷讯再传,“科学”号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的既定区域投放了7个海底地震仪,这是中国首次在该海域投放这种仪器,将在海底持续工作半年至一年,持续捕获天然地震波。

可以说,从去年4月8日首航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已经给中国海洋研究带回了大量惊喜成果。

告别“铁盒子”

上千张图纸,一笔笔勾画。在完善“科学”号设计的过程中,这艘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总工程师于建军,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最终,“科学”号成为采用吊舱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且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海洋科学考察船。

“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将推进机与螺旋桨合为一体,不仅节省了仓容空间,也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有利于海洋科学考察人员进行海上作业,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推进方式之一。”于建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科学”号,于建军就像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机会登上“科学”号,你会发现,船上的装饰画大多属于抽象派艺术。这里的每幅作品都是于建军精心挑选出来的。为了不让船上的科考队员产生视觉疲劳,他特意选择了抽象画。

“船上工作很辛苦,给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必需的。”他说,“因为船就是一个铁盒子,而人需要交流。”为了扩大公共区和实验空间,“科学”号的住宿空间显得更为紧凑。

2014年4月8日,这是一个让于建军激动的日子。这天,“科学”号的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科学”号启航赴西太平洋,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相关科考任务。

海上实验室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李超伦的研究方向是海洋浮游动物。2015年,他希望在“科学”号深海调查中,“大家能够平安顺利地完成任务”。

2014年4月8日,“科学”号的启程对于这位首航首席科学家来说非同寻常。“‘科学’号很给力。”李超伦评价,“以前我们总望洋兴叹,因为深海研究没有技术手段,就难以取得样品,很多科学想法、思路、验证没办法做到,但现在我们的设备让这些变成了现实。”

于建军告诉记者,“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具备水体探测、大气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以及遥感信息现场印证等长周期、立体交叉、综合同步探测的能力,已经能够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求的工程目标。

先进的探测设备,再加上专业的海洋科考队伍,让“科学”号“所向披靡”。为完成科研任务,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80后”和“90后”,在每年航时250天以上的科考任务下,几乎全年无休。

首航中,“科学”号成功地在冲绳海槽找到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的热液喷口,并进行了取样分析,对深海极端环境生态和生命过程进行探索;2013年5月至8月,“科学”号在国内首次对南海中南部开展地球物理调查;2014年8月,“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又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地在西热带太平洋海域开展了大型潜标的集中布放……

让强者更强

2014年末,“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入选“2014央视年度科技创新团队”。“此次获奖是对‘科学’号团队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是对团队的鞭策和鼓励,激励‘科学’号团队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科学”号团队代表领奖的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科学”号的未来轮廓清晰。孙松告诉记者,“科学”号码头和岸基支撑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技术与装备优势,成为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开放型研究中心以及综合性研究协同创新平台,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于建军告诉记者,“科学”号在设计之初就为新的探测设备预留了充分的空间,不仅如此,未来“科学”号在设备自身探测能力方面也将有所提升。

推动国产科研设备应用,也是“科学”号科考平台未来的发展目标。“现在的深海水下机器人是我们设计的,英国公司制造的,但我们希望以后用国产的深海水下机器人和无缆水下自主机器人。在未来的专项部署中,我们会将国产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李超伦说。

“未来,我们期望‘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继续发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科学精神’,在海洋科学考察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孙松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