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昵图网
中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推进的特征。
在新世纪的中国,由农业机械化延伸的农业各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将彻底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和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
■本报见习记者 秦志伟
近日,记者从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获悉,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6亿千瓦,同比增长3.57%;农机化水平达61%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事实上,在务农劳力数量短缺、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其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61%的农机化率令人振奋,然而我们离真正的农机科技强国还有多远?当前,诸如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农业机械化的关键问题尚待解决。
在采访中,专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发展根本在于机械化
61%的农机化率意味着什么?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实现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2004年底,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第一部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此后农机化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十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推进的特征。
“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2014年超过60%,比10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韩长赋介绍,目前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此外,农机装备也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点,装备结构加快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方向发展。“近10年,政府补贴政策对农业装备的发展作用非常大。”中国农机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会长杨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事实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农机工业的振兴与发展。目前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4年的85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571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经验表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是以实现机械化为前提的。降低生产成本、集成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主要依靠机械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随着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快,农机化对解决“谁来种地”大有可为。目前,主要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要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机械化尤为迫切。
“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就是主要问题之一。”罗锡文表示。
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的农机配套比例高达1:6,而我国只有1:1.6,这意味着一台农业机械的主机在国外配备了6台机具,而我们只配备了1.6台机具。农机配套比例过低显示了我国农机动力与农作机具的配置不合理,不仅造成农机作业效率低、能耗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无论是大规模农业的美国,还是中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其农机化的共同特点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农户购买农机主要是自用。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6亩,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户均土地更少。
自主创新能力成短板
对于农业来说,农机化水平的高低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农机化水平的稳定提升要靠农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罗锡文多年从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精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在他看来,“这61%的农机化水平不能测算出科技含量的高低”。
但他指出,我国农机方面存在着“两不高”:一是农业机械本身的科技含量不高;二是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事实上,目前我国农业装备技术还有很多短板,甚至是空白,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农机装备还比较缺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杨林向记者介绍,如甘蔗、棉花产业现在遇到的困境,主要就是缺少先进适用的作业机械,导致用工多、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
据了解,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以大马力拖拉机为例,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90马力到120马力,而国外大马力拖拉机已达到500马力以上。当我国还在研究如何解决玉米收割问题时,国外的联合收割机已经实现智能化作业。
事实如此,当落后的农业装备不能有效满足规模化生产时,国外高端农机就会大量进入。“结果可谓有喜有忧。”罗锡文指出,“喜”的是国外的先进工艺技术和农业机械进入国内,必将推动中国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的发展;“忧”的是长期靠市场换技术的做法不可持续,这只会加大国外对关键技术的垄断。既挤压了国内农机企业的生存空间,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
此外,我国农机产品的种类尤显不足。据介绍,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为3500种左右,仅为美国农机总数的一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机品种仅为人家的一半,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罗锡文说。
“不能简单将引进技术作为提高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必须有组织、
有系统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罗锡文表示,这需要创新机制。
在国外,农业机械自主创新主要依靠企业。而在国内,除少数几个大的农机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如何通过科技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江苏无锡汉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信息技术创新是关键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用“三化”来概括: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当前,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世界各国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
“在农业机械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机械核心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说。
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经历从机械化、数字化、自动化最后到智能化的道路。加快发展农机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大需要,信息化是加快发展农业装备的必要之路。“所以要大力加强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创新力度。”罗锡文说。
张九林表示,在农业机械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机械核心竞争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农机生产、农机经营、农机管理、农机服务等涉及农机的各方面工作,提高农机企业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它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九林说。
与传统农机相比,信息农机装备具有更好的易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人与机、机与物之间交互性强,工作运行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好。
事实上,无论是公元前770年到476年的第一次农业工业革命、第二次农业工业革命,还是今天的现代农业工业革命,农业机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标志性的地位。
罗锡文指出,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还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重大产品,构建现代农机精准作业系统,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农机的差距。
此外,罗锡文认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协同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在新世纪的中国,由农业机械化延伸的农业各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将彻底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和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
“我相信,在纪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2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农机科技强国、农机使用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我们中国。”罗锡文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2-04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