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保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7 9:06:33
选择字号:
中国科大等单位
研究揭示28万年西太平洋低纬度降雨带移动规律

 

本报讯(记者杨保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台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利用位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缘、近岸1660米深海海底所获得的海洋沉积物岩芯的地球化学记录,重建了28万年以来西太平洋低纬度降雨带的迁移历史。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热带辐合带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降雨带,也是全球生物与人类最重要的栖息地,直接影响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季风降雨和天气变化。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羿介绍,他们通过分析海洋沉积物岩芯中不同年代的浮游性有孔虫碳酸钙壳体的稀土族元素含量变化,还原了该区域降雨变化及低纬度降雨带的迁移历史。

研究表明,同属于东亚—澳洲季风系统的南方澳洲夏季季风,更多受到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影响,呈现显著的41000年(倾角)周期的律动。而此前的研究发现,东亚夏季季风强度与降雨量的变化由地球自转轴旋转导致的岁差周期所主导,降雨带的移动呈现23000年(岁差)周期的变化。

他们还发现,当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较大时,12月、1月、2月的北半球高纬地区吸收到的日照总量非常少,会造成极度寒冷的欧亚大陆西伯利亚高压带,进而增强东亚冬季季风强度。后者会一路南下,穿过赤道,携带充沛水气,将西太平洋低纬降雨带推向更南方,为北澳洲带来甘霖。相反,澳洲面积远小于欧亚大陆,而且地处中纬度,因此影响高纬地区的“倾角”轨道力很难透过澳洲冬季季风影响东亚夏季季风变化。

《中国科学报》 (2015-12-0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