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12月3日上海讯(记者黄辛通讯员张艺馨)今天,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贾勇等参加。当天恰逢“国际残疾人日”,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外部评估成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吕军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决策支持:聚焦我国残疾问题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类面临的残疾风险将不断增多。残疾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亟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全面、多元的智库支持,并立足于我国残疾预防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具有前瞻性地提出系列政策建议,解决重大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等问题,有效推动与残疾问题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中国残疾问题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这样的基本定位,吕军表示,中心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研究中心希望能构建起一个围绕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社会调查体系,每年在上海调查5000户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基本健康状况、接受康复服务的情况、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以及建议等。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研究中心将对这5000户家庭进行一年一度的追踪调查,每年发布一份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吕军透露,研究中心已经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调查将从明年开始正式实施。
复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把上海市关于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些成熟的管理和服务经验总结出来,最终目标是做出一份具有操作性的指南,推广到上海市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目前这项工作也正在开展过程中。
研究中心将要开展的第三项工作是重新建立一个残疾人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指数。现有的满意度评价方式比较简单,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很难得出一个精准的结果。而研究中心将利用双因素理论,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探索一个新的满意度评价方式,更客观的评价残疾人的满意度。通过每年发布的这个指数,政府能够了解现在做的工作究竟有没有解决残疾人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每年的工作,切实做到以残疾人的需求为导向。
吕军教授表示,现今有很多机构都在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然而在不同的地方,残疾人士获得的服务质量千差万别。以残疾人健康体检为例,参与体检的人应该在所有站点享受到同质化的体检服务,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服务流程统一起来。目前,研究中心已经协助中国残联在政府购买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方面完成了三项标准的制定,包括提供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以及评估标准。
评价指南:用独创体系给政府承诺“打分”
当天,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还首次发布了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外部评估成果,对上海市政府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客观全面的“打分”。
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由卫生部等六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上海市政府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做了大量探索,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拓宽服务对象范围、提高服务项目补贴标准等。
在吕军团队的努力下,上海市成为了国内第一个颁布“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省市。这套体系应用之后,对上海市的残疾人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团队也凭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奖。在这之后,中国残联也借鉴该评价体系的思路,构建了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
吕军认为:“精准支撑决策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研究及对实践的把握。核心就是注重实践,理论一定要和实践对接才行,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的提出诊断办法,而不是信口开河,空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