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天海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5/11/30 16:04:16
选择字号:
英国驻华科技参赞:“科技”成为中英合作关键词

 

 
 
白荷莉曾任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的高级私人秘书,也曾效力于英内阁办公室,是政府立法项目管理中的得力干将。2013年9月担任新一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并任英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科学与创新网络(Science and Innovation Network,SIN)的总负责人,兼管英国驻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科技创新团队。
 
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为期5天的英国国事访问。在紧张的行程中,他预留出充足的“科学时间”,让中英科技、学术和产业界可以围绕“科技”“创新”展开充分地交流与讨论,使得“科技”与“创新”成为此次访问的关键词。
 
在此次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宣布了一系列的中英科技合作。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几项合作包括:发改委与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签署《关于加强新兴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两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英国华威大学与中山大学签署精准医学新协议,并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签署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协议,培训肿瘤专科护士和数字化病理学并共同开发抗癌疗法;中英技术基金正式设立,为由英国研究所研发的、可以在中国市场进行商业化的技术项目提供500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所获经济效益将循环投入到英国未来的研发基金中;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的吉利控股集团宣布,额外增加5000万英镑的研发投入,提升其在英国的研发能力,并推出了全新一代具有零排放能力的伦敦“黑色”出租车。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英将为中英科技合作带来怎样的动力与活力?为此,《科学新闻》再次走访英国驻华大使馆,对科技参赞白荷莉女士(Holly White)进行专访。
 
《科学新闻》: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英专门安排了“科学时间”,并大力推动中英科技合作。这将为未来中英友好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白荷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非常重要。习近平主席留出的“科学时间”显示出科技创新在中英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性,这将成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核心焦点。中英两国需要紧密协作在一起,共同解决全球挑战,并通过研发实力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
 
英国的高引用率论文占全球比例的8%,但中英合著论文的高引用率则达到全球的12%。这表明,中英科技合作比“单打独斗”要更能产出优质的科研成果,我们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并对合作持非常开放的态度。英国政府在全球设立的科学与创新网络(Science and Innovation Network, SIN),在中国投放了规模最大的团队,表明了英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视。随着中国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在区域发挥的作用越发突出,英国希望同中国一道,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
 
第一个案例就是英国、中国、越南、泰国和菲律宾之间开展的“水稻研究计划”(Rice Research Initiative)。亚洲消费了全球90%的大米,确保每个人都能吃到他们消费得起的大米,也就是说大米安全就相当于粮食安全。
 
为此,英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间建立起该合作研究项目,支持这些国家间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发展。该项目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很多多边建议,中科院也积极参与其中。
 
《科学新闻》:近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采访时说“中英两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互补性强”。对此您是否认同?
 
白荷莉:我非常支持万钢部长的这一说法。中英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都投入很大,我们想要藉此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英国在2015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第2名,但要想确保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应用、提高转化率,我们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中英两国可以通过合作,更加有效地共享经费、技能知识与设备,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对方的市场。英国可以在中国进一步提升科研品质和规模。
 
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研发重点领域,与英国政府支持的八大技术和研发重点领域不谋而合。两国在新材料和制造业、食品和水资源安全与农业技术、大数据和城市化、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空间与卫星应用等方面都十分契合,这让中英两国成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科学新闻》:您担任英国驻华科技参赞这一职务已有两年之久,您认为两国在科技体制、经费支持体系、项目管理模式上存在哪些不同?这是否影响到中英的科技合作?
 
白荷莉:中英两国的经费体系都很复杂,而且都在不断改进。通过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与中国经费资助机构的协作,中英科技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联合的同行评议流程更加合理化,也逐步探索出新的资助模式,包括多项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项目。
 
自2007年首次与中国设立联合科研项目以来,英国研究理事会的经费资助总额高达1.6亿英镑。仅在2015年,就与中国资助机构共同开展了12项联合研究项目,双方资助经费均超过3000万英镑。
 
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形成更加协调一致的联合资助战略合作方式,特别是交叉学科研究解决复杂的全球挑战,如细菌耐药性研究。英国在逐渐加大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必将需要联合两国来自各界的合作者,但这并不总能在两国复杂的体系当中行得通。未来,我们将与中国的资助机构共同合作,探索出两国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确保我们的科研投入能够产出共赢的成果。
 
据我了解,中国的经费支持体系改革也将努力推动国际合作。我们也在通过分享英国的研发管理体系经验,帮助中国形成新的模式。我们正在与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农业技术为案例展示英国整个研发体系的模式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科技合作。
 
《科学新闻》:在我2013年首次采访您时,您曾提到希望让英国成为中国的头号合作伙伴。两年过去,两国是否已经产出了优秀的合作成果?未来是否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白荷莉:科学与创新在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凸显了英国在中国的国际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性。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共同设立了高达2亿英镑的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即“牛顿基金”),让英国成为唯一一个与中国共同拥有研发合作专项经费的国家,这让英国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占有很大优势。
 
自那以后,中英双方已经在33个资助计划和项目中各投入了8000万英镑,双方在开展联合项目、设立联合中心、支持科研人员流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高层次的科技合作。
 
在牛顿基金开展的第一年,在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英国皇家工程院、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交流计划下,超过80项在工程、自然科学、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50多个中国科研机构的支持下展开;
 
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气象局、中科院、中国气象局和基金委等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覆盖了大气污染、土壤科学、城市转型、农业技术、水稻研究、农业与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和气候模型等领域;
 
由牛顿基金支持的联合研究中心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在农业与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
 
作为协作基金,牛顿基金也特别关注通过跨学科、跨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挑战,这种新型合作方式也得到了中国合作方的大力支持,其中社会科学在确保成果的重大意义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英国研究理事会的“国际中心合作项目”(RCUK International Centre Partnerships)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两国政策和决策制定者对基础研究的深入了解。
 
我们通过严格、透明的竞争机制支持两国顶尖人才的优秀合作。牛顿基金建立于两国悠久的合作历史之上,面向未来,该基金将为两国继续解决一系列影响中国、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挑战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科学与创新网络、中英科研人员、高校院所和产业界形成的科技创新合作也从多层次、多方面地丰富与支持两国未来的科技合作。
 
《科学新闻》:面向2016年,您能否为我们透露一下英国驻华科学创新处的最新计划?
 
白荷莉:我们活动的重心将逐渐向解决全球挑战和推动经济发展转移。在“黄金时代”揭开帷幕的2016年,我相信我们的团队将非常忙碌。
 
我们将提升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数量,包括牛顿基金以及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与中国发改委签署的《关于加强新兴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事实。我们将继续支持中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合作,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关键挑战,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好的方法对接两国的合作伙伴。
 
尽管牛顿基金资助仍在继续推行,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医科院和英国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与中国科研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两国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资助。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创新署”(InnovateUK)项目和中国科技部将设立“研究与创新桥”项目,将中英科技与产业界精英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英将在细菌耐药性研究和农业技术方面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英国文化协会(the British council)将进一步举办“研究人员国际沟通力提升项目”(Researcher Connect)讨论会,为科研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培训。英国文化协会也将开展博士交流计划,资助两国博士生进行一年的交流访学活动。■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11月刊 对话参赞)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