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庭 崔越
王纪年在许昌学院的创新创业学院扎根再次创业仅仅有半个月的时间,前来洽谈业务的人员却已络绎不绝。对于这位已经退休、执掌许继集团董事长之位24年的老人来说,这次他不但要让他创立的纪年照明品牌再次闪耀,而且还要带着许昌学院的老师和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起步,开创人生的荣耀和辉煌。
就在记者采访王纪年的当天,由许昌市政府主导,依托许昌学院,联合中原电气谷共同建设的许昌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即将晋升为河南省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这意味着许昌学院将联手许昌市政府,将今年年初树立的河南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典型——“许昌模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借助这个大好形势,许昌学院将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跳上一支漂亮的转型华尔兹舞曲。
逼出厚实的“许昌模式”
从2015年1月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的陈锋首次提出许昌模式以来,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这条路上披荆斩棘,硬是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来。这次“漂亮的转身”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三次来到许昌学院,201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也亲自莅临许昌学院。
徐济超在考察时指出,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发展,地方全力支持高校建设的良性的、互动的发展新局面,应该说是为全省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许昌学院围绕许昌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电力等三大主导产业,电力电子、发制品、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专业结构优化。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国介绍说,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许昌市政府先后协调3.3亿元资金进行支持。面对政府如此的厚爱,许昌学院也紧紧围绕地方需要,建立了机械工程、风景园林、食品工程等新专业,相继停招了人文教育、政治学、行政学等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让化学专业突出药物化学方向,材料专业突出纳米材料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突出陶瓷艺术设计方向。
“目前,我们的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与区域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达到90%以上。”陈建国说。
2014年,徐济超在许昌学院调研时提出让该校打造“立地顶天”的学科专业设置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此,许昌学院面向区域重点产业,并与企业合作首批成立了智能电网、超硬材料、无人机低空遥感、工业机器人等九个协同创新中心。
为了转型,许昌学院还挑选了一些重点产业进行合作布局,包括河南省鄢陵县的花卉产业、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瓷产业、许昌市的发制品产业、许昌继电器集团为主的电力产业以及许昌零售业巨头胖东来集团为主的零售业等。
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许昌学院在应用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国际领先水平的食品检测试剂盒,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度减速机,实现1.2亿产值的光伏控制器、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等系列产品,已经投产的药物中间体,即将投产的盐结晶、枕芯盐等。
同时,许昌学院还建立了42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高大上的科研和项目引领
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对许昌学院副院长郑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成绩的一次次肯定。
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郑直研究团队在《美国化学会会志》《生物材料》《材料化学杂志》《欧洲化学杂志》《化学通讯》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超过60篇,占全校总数的60%以上,一区论文40余篇,占全校总数的80%以上,影响因子6以上的论文20余篇,占全校总数的10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19项已经授权。
2015年,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验收,该实验室依托郑直研究团队所在的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建立,目前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微纳米能量储能材料、微纳米光电转化材料和微纳米催化材料。
黄河旋风是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生产企业、上市公司。在许昌市政府支持下,许昌实施了双百工程,派出博士团队深入到黄河旋风的生产一线。由许昌学院牵头建立了超硬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共同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武玺旺博士是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派驻黄河旋风的技术副总,其参与的铁镍触媒合金粉项目已经投产,年销售额达到3600万。同时他正在研究的扩散联合制粉技术和溶剂雾化铜锡合金项目市场前景会更大。“这都是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很生动的实例。”武玺旺说。
“严禁拍照”,这是许昌学院机器人研究成果展览室的温馨提示。据了解,目前,该校已经成功突破了一项在机器人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的技术。通过巧妙的设计,该技术绕过了日本的专利壁垒,同时实现了较日本技术更优越的性能指标。
而在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付华峰教授也有着自己的杀手锏,并且还不止一个。“目前,我们已经在风电、太阳能大规模储能电池研究上取得了进展,同时实现了对铝合金无铬和钢铁无磷表面处理的国际空白的填补。”付华峰自豪地说。
传统的铝合金表面处理液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六价铬离子,不仅对环境污染较大,而且会对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体产生重大危害。“我们研究的环保型有色无铬铝合金处理液呈弱酸体系,不含有任何重金属离子和其他环境有害成分,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改善了工人的施工环境。产品的性能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的铬酸盐钝化液,体系更加稳定,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沉渣。”付华峰说。
“团队紧密围绕清洁环保化工技术从事研发,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存储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多孔碳电极材料,使大规模液流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电流密度明显提高,这有利于促进该电池的商业化。”据了解,付华峰团队的这两项技术都已申请了国际专利。
此外,受铝合金无铬处理工艺的启发,付华峰团队很快在钢铁无磷表面处理领域再次获得了突破,该技术可减少传统磷化处理液对江河水体所造成的富营养化污染问题,目前已进入工业大试环节。
王纪年最近几乎天天都在许昌学院,为了他的纪年照明,他甚至大大缩短了在北京某著名高校的逗留时间。在电力行业纵横多年的他,此次在许昌学院将完成他的八大系列照明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同时实现对低、小、慢目标测控系统,变电站安保系统,数字电视发射网络及微电网和能效管理等四个领域的产业布局。
落地能生花才是硬标准
禹州市紫烨红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首家从事红薯产业发展研究开发的企业,其生产的系列红薯精深加工休闲食品供不应求。2014年的一次产学研对接会,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刘海英教授与这家公司结缘。
作为食品企业,色素是其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由于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色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天然的缺陷,自然色素的障碍一直难以克服。在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刘海英根据多年的积累,迅速开展了对自然色素的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突破。
“目前,我们从紫薯中提取的色素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工艺已经成熟,马上就要进入生产阶段。”刘海英说。
在许昌学院,像这样的技术不在少数。该校的十三个产学研基地像一个个播种机,将该校的项目和技术的种子播撒在许昌这片古老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许昌学院与河南杜氏集团合作建立的动力电机自动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实现产值5100万元。该基地的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机自动化生产和装配线,该技术将电机制造整个流程的智能化,实现电机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有效衔接各环节数据,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为生产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便于优化生产工艺流程、调整各环节投入比例。
许昌学院与豪丰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豫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领先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的精细化工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完成的“四氢呋喃的分离提纯”“阿托伐他汀M4生产过程中含水异丙醇废液的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回收与再利用,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间接实现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3R)-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5-氧代-6-苯基膦烯乙酸甲酯制备”“1,3-二氢-5-苯基-7-氯-2H-1,4-二苯并二氮卓-2-酮合成工艺研究”等新产品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实现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许昌学院与河南万里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道桥工程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实现产值1000万元。许昌学院与中国HP公司合作成立的许昌—惠普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中心,开发的PM2.5检测平台、离子炮系统控制软件推广应用已实现产值200万元。许昌学院与河南百安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实现产值500万元,研究开发系列杂粮酥和甘薯保健产品,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许昌学院与河南尚都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许昌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风景园林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实现产值2000万元。该基地主要在繁育高干黄杨、蜡梅、紫薇以及多杆竖状百日红,并提高嫁接成活率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同时帮助企业制定技术上可行的,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生产标准。
许昌学院与襄城县明源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清洁化工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已申请国际专利两项,国内专利5项,实现产值上亿元。基地团队研发的水溶性绿色半合成切削液、丝网印刷脱膜剂、无铬铝合金材料表面钝化技术已产业化,并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许昌学院与瑞贝卡公司合作共建的发制品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研发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实现产值5000万元。该基地的核心技术是化纤发丝原料与生产工艺改进技术、生物真发整饰与生产技术、发制品生产设备改进。
许昌学院与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新型钧瓷釉料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外加纳米铜、纳米铁、纳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钴及纳米稀土金属氧化物相关钧瓷产品,已达到中试水平,具有蓝绿色光长余辉荧光效果的钧瓷产品及光致变色的钧瓷,已申请专利。许昌学院与许昌一德科技有限公司和许昌西科特电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电能质量与智能仪表产学研基地,主要进行“小变压器质量提升系统”及“高压电容无功补偿自动控制器”技术攻关。许昌学院联合许昌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打造的研究咨询平台软科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已成为“许昌智库”的成员单位。
《中国科学报》 (2015-11-12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