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屠春飞 吴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12 11:31:39
选择字号:
“做贝类微藻饵料界的袁隆平”
宁大学生突破滩涂贝类微藻饵料新技术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屠春飞 吴旻

“滩涂贝类幼苗优质饵料筛选和应用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做实验。

宁波大学贝类产业团队的合作基地“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这阵子迎来了全国各地的贝类和藻类专家。

今年5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徐继林承担的宁波市科技局农业攻关重大项目“滩涂贝类饵料微藻新应用藻株筛选及生产性技术研究和示范”通过验收,其结果表明,每天新型饵料微藻液供给能力超过800吨,大大提高了合作企业贝类苗种生产能力;公司采用了项目组新筛选出的饵料微藻后,销售的各类贝类种苗从每年143.6亿粒提高到463.8亿粒。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成果的实践人不是高校里的教授们,而是来自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十几名本科生。大学四年,他们有一个梦想,便是“要做贝类微藻饵料界的袁隆平”。

如今,他们离梦想更近了一点,他们的“滩涂贝类幼苗优质饵料筛选和应用研究”入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环节。

小微藻,大世界

“滩涂贝类幼苗优质饵料筛选和应用研究”的团队负责人杨帆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2011级的本科生。

喜欢藻的他,在大一时怀着“试一试”的心情进入了徐继林的实验室。杨帆是幸运的,徐继林所在实验团队几乎是全国最好的微藻饵料研究团队,这里的微藻研究成果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拥有浙江省最大的饵料微藻种质资源。在徐继林的指导下,杨帆和团队小伙伴们的主攻方向为海洋滩涂贝类幼苗优质饵料筛选和应用。

据介绍,海洋滩涂贝类养殖业是我国东南沿海海水养殖的支柱特色产业,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5%,而90%以上的贝类苗种来自于人工培育。

这些来自水产养殖、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们,在贝类育苗基地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人工育苗产量很不稳定,最根本的问题是贝类幼苗的饵料问题——现有常规饵料微藻种类受营养、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规模化大规格贝类苗种繁育的需求。

“微藻对贝苗的作用相当于粮食对人类的作用,能否筛选得到高效优质的微藻种质是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和生产关键。”杨帆说。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杨帆等人禁不住悄悄地想:我们是否也可以做成贝类微藻饵料界的袁隆平呢?

三年磨一剑

在徐继林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确定了研究思路并付诸实践。

据杨帆介绍,他们先是从自然水域分离微藻种株,共采集超过2000份水样,从中分离出17株微藻纯种株。第二步是对微藻进行脂类营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高营养潜力的4株饵料微藻。仅以实验室的数据分析为依据是远远不够的,团队成员分别前往浙江象山、福建的贝类育苗场进行实验。

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在稚贝的生态实验中,他们每天需要对稚贝进行早、中、晚三次投喂,每次投喂需要消耗二十余升的饵料微藻,纯人力喂养相当费力。每次夜间投喂时,队员常被蚊虫叮咬十几个包。

2013年9月,象山受23号强台风“菲特”的影响,暴雨不断、狂风大作。当晚9点,队员们协同苗场工作人员连夜采取应急措施,将工具以及刚出苗的稚贝搬运至大棚下方,挽救了大量损失。

团队骨干、本科生吴旻感慨:“梦想很美,但通往梦想的路途充满荆棘。最难熬的是实验和生产的连续性,每个小时不间断的观察,持续一周一月容易,持续三年真得十分不易。好在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好宝宝藻都筛选出来了!”

最终筛出的两种藻分别是威氏海链藻和拟微型海链藻,一株解决了微藻饵料与贝类幼苗之间营养匹配的难题,一株解决了微藻饵料受阴雨天限制无法稳定扩繁的难题。

然而,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发现现行微藻规模化培养的营养液存在较大问题。结合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养殖场工人的经验,他们大胆尝试,通过鱼饲料浸出液提供有机胺,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规模化生产微藻高效扩繁培养液,该发明专利申请一年后就获得授权。

目前,团队成员将相关研究整理后,已申报5项发明专利(3项已获授权),4篇核心学术论文。

给企业带来福音

在徐继林、严小军、周成旭三位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建立了一整套新型苗种培育规范,因其营养配方的全面便捷性、气候条件的高适应性、产量的高效稳定性、生产规范的高环境友好性获得好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知名的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专家麦康森对该团队成果的评价是:“可大规模应用到各类滩涂贝类的苗种繁育中。”

项目团队现已与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宁波海的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筛选出的新饵料微藻及其配套技术也已在合作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正如一位董事长在项目验收会上所言:“这些学生们的技术大大优化了整个贝类育苗场的微藻饵料供应体系,现在我们几乎不用担心微藻饵料供应不足的难题了。”

《中国科学报》 (2015-11-12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