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11月5日上海讯(记者黄辛通讯员房树芬)11月4日至5日,“金砖国家社会转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国际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同时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庆祝该校社会学学科建设20周年的纪念大会。
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美国等9个国家的150余位学者参会,本次大会聚焦“金砖国家社会转型”、“乡村转型与社会治理”、“城市化与社会治理”、“人口变化与家庭政策”、“教育政策与儿童福利”、“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等议题,期望通过对金砖国家社会转型道路的对比,促进国内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对金砖国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借鉴“他者”的经验,检视和反思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议题,以推动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学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建构国际合作研究的模式。
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的4位学者分别是:荷兰海牙社会科学国际研究院Prof. Ashwani Saith(报告题目是“包容性增长与结构转型:对中印发展路径的思考”),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曹锦清(报告题目是“社会转型: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报告题目是“改革转型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与社会韧性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徐永祥(报告题目是“行动研究与社会推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
1984年,华东理工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讲授社会学课程。199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该校设置社会学硕士点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标志该校社会学科建设的正式起步。20年来,该校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们始终秉持对社会巨变的现实关怀,坚持参与式行动研究的学术导向,通过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和政策倡导等,积极介入中国社会转型重大议题的讨论和实践推动,其中,既有曹锦清教授对三农问题、民族走向的观察和思考——《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和《如何研究中国》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著作,也有许多教授对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学术推动和行动参与,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发端与发展。放眼全球、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转型,已经成为该校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内在精神。
自从2001年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以来,这个原本指称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4个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概念,经过短短8年的时间,到2009年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国际合作平台(南非在2007年加入),成为国际社会愈益重要的一支经济和政治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徐永祥教授在回顾该校社会学科20年发展的历程时说,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既要参照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也要“以东方为中心”反思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选择,而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比较研究,则可能提供一个“以东方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参考”的新的研究视域。
徐永祥认为,金砖国家的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都存在结构调整和能力提升的问题。例如,中印都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化压力和农村发展的挑战,中俄都面临着单位化社会体制的瓦解和社会体制的重构,5国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及建设现代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任务。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