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普期刊15周年汇 |
互联网时代科普期刊发展应聚焦“内容+” |
|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近日,中国科普期刊15周年汇暨媒体融合沙龙在京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不忘初心 拥抱未来”,会议对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来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来自100多家社刊的150余名代表就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进行了探讨。
“15年前,在中宣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科协的支持下,70家科普期刊在京发起并成立了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如今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已经成为了200多家科普期刊的大家庭。”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荣誉理事长宋培元说。
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余昌祥在会上指出,我国期刊分为社科和科技两大类。在科技类中,科普期刊为455种,大约仅占科技期刊的1/10。科普期刊虽然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很多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已经停刊。“互联网行业提‘互联网+’,对于期刊来说,我们应当提出‘内容+’,用具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去附加各种传播渠道、手段和介质,重塑期刊业态,涅槃重生。”余昌祥说。
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看来,科普期刊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我们应当能够把互联网的冲击变为洗礼,努力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做好优秀科普内容的创作传播,培养全民科学精神。”刘嘉麒说。
据最新统计,当前我国互联网覆盖率已达到48.8%,信息技术发展在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同时,也使科普创作与传播面临新挑战。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刘亚东表示,中国科协在科普信息化创作与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科普中国项目投入2亿元和11个承担单位建立了19个子项目,推进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中国科学报》 (2015-10-2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