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2 9:29:32
选择字号:
用理论创新回答中国管理学的时代课题
记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奖人

 

2015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十周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管理学的“诺贝尔奖”的复旦管理学奖即将在上海颁发。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于2005年9月发起成立的,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宗旨是奖励中国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基金会设立“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三大奖项。其中,自2006年起设立的“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奖励在管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奖励领域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

每三年一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评出的“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奖励在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评价理论与方法、预测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与行为、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可靠性与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金融工程、管理复杂性研究、知识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有所成就的管理学者和实践者。

本专题回顾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成立以来,在该领域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的研究成果及管理思想。这些获奖人以及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国管理学界的最高水准,体现了基金会宗旨中所倡导的“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我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精神。

 

陈锡康: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锡康,开始了在中国科学院运筹学研究室的工作,迈出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整整五十多年的时间,上下求索的陈锡康,不仅在国际管理科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也为国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贡献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力量。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陈锡康发起和组织编制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973年61个部门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成为投入产出技术和数量经济学在中国应用的伟大里程碑。美国科学院院士W. Isard、诺贝尔奖获得者W. Leontief、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R.C.Jensen和A.G.Kenwood等国际知名科学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先驱性研究”,“投入占用产出及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是我们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陈锡康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投入产出领域的理论研究中有极大的领先意义,更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他利用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考虑报酬递减的非线性预测方程等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提出了新的农作物产量预测方法——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连续20多年的全国每年粮食产量预测中,预测结果精度高、提前期长、误差更低至1.8%以下,“为国家准确判断农业生产形势进行宏观决策,安排粮食生产、储备、进口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朱道立:

上天入地 取道矗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06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1968年,朱道立以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自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其后十年在中国航空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生涯,使他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风格。

作为我国第一批留学生前往法国国立矿业学院后,朱道立师从著名的自动化和数学教授G.Cohen,此后又赴加拿大McGill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开始了独立而成熟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末,朱道立受邀回国,选择了尚未起步的物流领域,创立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结合我国国情,朱道立提出和开发了金融物流和安全物流的实践、供应链中协调理论与实践、我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管理方法与中国实践,以及对中石油华东销售公司大幅度降低物流费用、避免华东地区出现“油荒”等起到重要作用的“油品配送和调运决策系统”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大系统优化辅助原理、网络均衡理论计算、二层决策理论等复杂决策理论与技术领域,朱道立均取得了突破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为解决当前社会、经济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根基。相关代表论文分别被IEEE Power System、SIAM、MP等国际顶级杂志广泛引用,并被学术界、管理部门以及工业、交通、经济等领域广泛采用。

上天入地,取道矗立。朱道立始终运用高端新锐的理论结果指点实践应用的运作,又用实践中的问题指引理论研究的方向,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陈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06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在国内和国际管理学界人才、成果辈出的今时今日,陈剑作为一名中青年学者的成就引人瞩目。1989年,陈剑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学业,以年轻人的锐气和敏感投入学术研究领域。

陈剑教授针对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以及是否考虑市场需求信息更新、需求量是否与价格相关、是否存在逆向物流等情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供应链协调与优化的策略,极大地丰富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同时得到一些有益的管理启示。

陈剑对一种流行的网上拍卖方式Group Buying就投标者策略、拍卖者策略、共谋行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陈剑对网上逆向组合拍卖从投标者策略、拍卖者策略、获胜者确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将机制设计扩展到多因素逆向组合拍卖;这些成果丰富了拍卖理论,拓展了传统拍卖研究的领域,得到一些对拍卖者(卖家/采购者)有益的经营策略,对投标者也具有参考价值。除此之外,陈剑还提出了一种决策神经网络(DNN),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决策支持方法。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陈剑主持开展了几十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剑将继续在中国管理科学领域披荆斩棘、不断开拓。


 

石勇:

为海量数据编织“增值链”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09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从1978年在西南石油学院读数学专业开始,石勇就一直在和数字、数据打交道。回顾自己的学术路程,从模糊数学基础理论到多目标决策,从数据挖掘到知识管理,石勇认为自己的研究有一点是不变的:用数学模型刻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完善。

石勇创立了以多目标线性规划为基础的信用评分系统与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用多目标最优化概念解决数据挖掘中不同数据同时分割的标准问题。被广泛应用在信用评分管理、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石油勘探及采掘等领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个人征信系统——收纳逾6亿自然人信息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评分系统”,就是石勇和他的团队的作品。

他还提出了“智能知识管理”的概念,把数据挖掘的结果作为智能知识的基础,探讨了智能知识与传统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了数据挖掘与智能知识内在联系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展示智能知识的特征。不仅在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的交叉学科间推动并促进了传统管理科学的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管理应用背景。

“数据—数据挖掘—智能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崭新的、交叉性的国际科学领域。石勇坚信,通过实施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使中国实现从“劳力国家”向“智力国家”的成功转型。

 


 

唐立新:

锲而不舍 终有所成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9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从搞本科毕业设计起,唐立新就开始接触钢铁工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问题。他在这一领域内不断深入钻研、开拓创新,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研究了一系列钢铁生产计划、调度、物流优化和运营管理中的重大课题。

唐立新长期深入生产一线,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提出了融合最优化建模和智能优化的方法来解决流程工业生产计划、调度和物流运作管理问题。他针对钢铁生产运作管理实际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最优化建模和智能优化求解的混合方法,建立多个数学规划模型,构建了一系列新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来解决炉次计划、浇次计划、炼钢—连铸生产调度、热轧和冷轧生产调度等生产实际关键技术问题。他还从钢铁工业生产中提炼出一系列新型生产与物流调度的普适性问题,从问题的复杂性、解的结构特征和算法的性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流程工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方法。同时,针对现有优化方法难以有效解决复杂工业运作管理问题的难点,唐立新围绕先进制造系统的生产与物流调度进行了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对优化方法进行了改进、扩展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促进了现有优化方法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优化方法,对于石化企业、电力企业等流程工业的运作管理都有借鉴意义。

唐立新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虽然我们不比别人聪明,但是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如果说我有什么治学之道的话,那就是比较注重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再为实践解决问题。”唐立新坚持,“选择研究方向一定要做到‘热方向、冷思考’”。一旦选准了方向,就要锲而不舍,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汪寿阳:

做国家最需要的 做别人没做过的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09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让自己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是汪寿阳教授的一个基本人生信条,同时也是他进行学术创新的动力之源。他坦言:“这些年来,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前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只是能把这些需求作为自己选择研究方向时的参考而已。”

学术创新永远都应是一个学者的生命追求。汪寿阳所重视的正是那些既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又涉及到理论前沿的研究课题。汪寿阳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一起,敢为天下先,在国际管理学界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汪寿阳及其团队用一种能够处理复杂管理系统问题的研究方法论——TEI@I方法论来预测外汇汇率和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其精度和方向准确性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外汇汇率的短期预测方面,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和他的团队第一次对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得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汪寿阳及其团队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政策制定部门的采纳。在产业政策、大宗商品需求与价格预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出口退税政策等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他所在的实验室为国家“精打细算”,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汪寿阳坚定地认为,中国的管理学科要走向通往国际先进之路必须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国际影响,要做国际最前沿的课题;立地,即是要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大量新问题,这是管理学研究的最好素材。”

 


 

黄海军:

“解堵”专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12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管理科学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交通运筹学在国内外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这门用数学、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读复杂的城市交通问题的学科,让黄海军深深地着迷。

黄海军一直在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他很早就开始研究拥堵并提倡“对拥堵路段实施收费以诱导需求分布、实现系统最优”。黄海军等学者在这一领域作了很多创新研究,发展与丰富了道路使用收费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技术——将收费与鼓励发展公交、鼓励多人合乘车辆、智能路径导引以及交通大气污染等问题结合起来,同时研究了一个考虑出行者属性差异的“公路/轻轨”系统,最近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用户、多准则的系统最优与用户最优相互转化的模型,加深了对收费模式的认识。他们用扎实的研究结果说明,只要收费站点分布恰当、收费时机掌握正确、收费水平设计科学,道路使用收费系统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是有显著作用的。

黄海军和他的合作者在国际上较早研究并首次在实际交通网络中应用了多车种组合交通分配模型,解决了城市交通规划四阶段理论中存在的不相容问题。他还在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信息技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道路交通流模型等方面作出了系列性的创新贡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认可,并被逐步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实践中。

“这个事业没有诀窍也没有尽头,一定要说诀窍那就是耐心,一根筋做下去,”黄海军说,“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案,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这就是我的追求。”

 


 

梁樑:

解码组织效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2012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在长期从事决策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基础上,从2003年起,梁樑教授就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开始了关于组织效率优化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在过去十年中,梁樑和他的团队一再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推动了DEA领域的前沿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也为中国管理学界在DEA研究领域取得了话语权和重要的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DEA研究一直将决策单元看成是一个“黑箱”。梁樑认为,只分析这个“黑箱”外部的输入和输出,严重限制了DEA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

针对传统的DEA方法不能较好地解决竞争性领域的组织效率问题以及原有算法不能得到唯一解的理论问题,梁樑带领同事、学生,引入非合作博弈理论和方法,将DEA最优效率分析转化为寻找博弈均衡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博弈DEA交叉效率”的概念,较好地解决了解的不唯一性——这一影响DEA在竞争性领域应用的主要理论障碍之一。

梁樑的这一理论突破,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且在学科发展上真正开启了将博弈论与DEA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梁樑成功地建立了供应链系统的DEA效率分析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黑箱”,可以深入分析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供应链之间的效率关系,为改善效率决策提供了方向性支持。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梁樑及其团队面向“中国情境”和“国家需要”,多年来为高校、企业、地方和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组织效率实证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推动管理科学的中国化和学术成果向实践创新转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5-10-22 第8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