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赵婀娜)10月13日,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机场解缆升空。飞艇在指定高度展开了包括飞行、通信、空域态势感知等多种科学实验后顺利着陆,实现了所有升空设备完好回收。
临近空间是传统航空空间和航天空间的接合部,通常指距地球表面20千米到100千米之间的区域,也是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极为特殊区域。
此次试飞成功的新型临近空间飞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哲教授科研团队研制,体积近20000立方米,采用电推进螺旋桨调控,依靠氦气浮力升入空中,之后由太阳能提供动力。该飞艇在20公里高度指定范围驻空和飞行,搭载了宽带通信、数据中继、高清观测、空间成像、态势感知等系统,可执行通信覆盖与中继、对地成像与观测等多种任务。这也是全球首次试飞成功具备持续动力、可控飞行、重复使用能力的临近空间飞艇。
近10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艇科研团队作为国家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的骨干研究队伍之一,一方面坚持将技术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紧紧围绕航空航天科技前沿,攻坚克难、持续创新,突破了高性能蒙皮材料、轻质高强浮力囊体、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储能电池技术和总体集成测试等诸多关键技术,最终实现了飞艇的定点可控起飞、驻留和降落。此次试飞成功标志着北航在临近空间探索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新型临近空间飞艇作为空、天飞行器之间的协作中继,能够弥补空天一体化的作业缝隙,在移动互联通信、敏感区域监控、无线网络覆盖、物联数据中转、国土资源勘测、灾区应急通信等方面,有重大应用前景。此外,临近空间飞艇还能够实现与卫星、海洋、地面等系统的互通互联,有效衔接多种信息系统,成为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周边沿线空间安全信息保障的重要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