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谢霞宇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1/15 10:40:28
选择字号:
西安交大致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利器”

 

       2015年新年伊始,当新的一年第一缕严冬的阳光洒在西安交通大学雁曲江校区之时,在“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依然可见忙碌的身影,许多老师为了该中心的发展,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实现陕西零的突破。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了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3所高校以及秦川机床、洛阳轴研科技、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昆明机床、北京工研精机、华中数控7家国内骨干企业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肩负着引领行业发展,支撑我国高端机床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移高地,形成汇聚高端机床人才和培养领军人才的基地,使我国的高端制造装备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重任。

         受制于人的“工作母机”

       高端制造装备主要是指用来加工制造的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一直被业内视为制造业的工作母机。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机床企业制造出来的机床与国外的产品相比是形似神不似,生产的台数占世界市场的80%—90%,但因加工的功能差,处于低端,价格也低廉,企业发展也很被动。而另一方面高端机床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利器”,很多国家急需诸如研制飞机发动机所需的的机床也进口不到,即使以前进入了一些,但是用得很不放心,致使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受阻,受制于人。

         受制于人的原因

      这是什么原因?问题在哪里?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该中心主任卢秉恒教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卢秉恒从自己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04专项)技术总师五、六年来的体会,特别是看到“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从2009年筹建到近日获得批准期间,研发了2.5m齿轮高速高效加工装备等,打破了国外禁运和垄断,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并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以及研制成功神光计划非球面镜加工装备、神州飞船与嫦娥对接机构加工精密机床、核电精密加工装备及3D打印装备、数字化设计、高速主轴、精密光栅、液压元器件等成果的取得,认为“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要取得成果的关键是产、学、研、官合作的运行机制。

      据记者了解,一些大学或研究所,诸如西安交大在机床的研究上开展了技术研究,个别项目研究水平还较高,也与企业进行了一些合作,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机床一些共性技术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提高。这是因为许多如重大专项的项目是围绕课题来做的,项目申报要求产学研合作,有的时候企业报课题,拉一个高校签一下名就叫产学研合作了!但等到终期检查发现一些问题之时,都已经过去了。甚至有些时候大学和企业合作都不是一个系统的技术,个别老师主要目的就是写写总结,发表些论文。这些都不是系统性的线性合作或面上的协同,最多是单个教授和一个企业的一个科室合作的一种点对点式合作,无运行机制可言。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破困局的探索实践

        我们国家要想发展好高端制造装备技术,必须具有产学研长效合作的机制。卢秉恒强调。

        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这个计划能够符合国家的需要。二是符合高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现在高校注重真正为社会服务,评价一个学科就看你在行业中是不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要在企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对企业起了引领的作用,不再仅看申请项目多少、发表论文多少。特别是看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去,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有无研发能力。第三,沈阳机床、秦川机床集团公司,面对国家航天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舰船部件制造、镜子加工等需要高端机床去解决的大市场份额,急需克服不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困境,需要通过协同创新共享创新技术。

     “创而不协,是散兵游勇,协而不创,是乌合之众,有协有创,是战斗堡垒。”该中心副主任陈雪峰之语。

       2009年,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依据“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精神,应运而生。

       该协同中心成立几年来,成效令交大人欣喜,也让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田沙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中核公司需要一个规格2米多的螺旋伞齿轮,国内找不到,国外不卖给我们。秦川就和西安交大联合攻关,开发出了完全合格的产品,中核集团几个退休的资深老领导专程赶到现场参观。

        目前,西安交大牵头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实施1+3+X模式。当前在协同创新中心就有一个1+3+6的模式,即:在某一个方向特聘一个教授,中心给这个教授配上一个高级研究人员,还会给他配一些操作的技术工,会给他配3个博士后,再加上他的国际访问学者、国际合作团队和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围绕某一项产品进行突破。在这样一个模式下,可以设多个团队,形成多个战斗的堡垒,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该中心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运行,已吸引了拉刀等复杂刀具设计人才,正努力使世界研发中心转向中国。再有如,秦川机床集团公司螺旋伞齿轮生产线的建立,生产的机床可加工的设备现在已经在我们国家能源、核能、军工、石油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解决了我们国家装备方面的瓶颈。这个技术当属世界首创的一个新的加工方法,是令中国人比较自豪的创新。原创的技术成果是西安交大,产品是秦川和西安交大合作的产物。

      “当下存在的一些困难,关键还是在运行机制怎么在运行中逐渐理顺,继续探索,实践,完善。”卢秉恒讲。

随着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制和体制上不断完善,企业和高校之间不仅从“人才引进”升级到“交叉兼职”,更从“技术合作”升级到“资本合作”。这种水乳交融的合作,将能够为国家重大需求,为陕西发展做些“大事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