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5 9:55:37
选择字号:
东北地理所在行动:与时宜之 其率先之


 

地理综合楼雪景


 

田间测产

玉米播种配套机械研发


 

湿地定位观测与控制实验

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是长期、多年对某个领域的科研投入。我们所立足于东北,在满足区域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立足研究所实际,将研究所‘一二四’规划的推进与‘率先行动’计划的改革要求有机结合,这不仅符合‘率先精神’,也突出了我们在地方的不可或缺性。

■本报记者 王晨绯

“‘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花大力气,真正把‘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做成指导研究所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真正把深化改革的力量变成推动研究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所长何兴元说。

定位清晰 善用禀赋

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原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原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

“我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的先天禀赋,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何兴元说。

2014年7月7日,中科院发布“率先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加强新型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研发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开展“渤海粮仓”“东北现代农业示范”等科技示范和推广工程,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前,力争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渤海粮仓”科技示范、东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科技增地1亿亩——策划启动全国盐碱地改造计划、典型县域特色经济产业链示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东北地理所的定位符合“二十一条”部分计划内容。

“一二四”喜获进展

2014年11月,东北地理所公布了近年来“一二四”战略规划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重大突破之一“东北主要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果“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多数作物的种植垄距均为60~65厘米,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影响。”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景双负责该项目。

科研人员经过计算得出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自主研发了一项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从而提高玉米、水稻产量的新型种植技术。

“这项成果科学量化了主要作物(玉米、水稻)最佳种植垄向与垄距,创建了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并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秸秆覆盖还田培肥为主的配套技术体系;经10年连续验证和6年示范应用,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0.1%~0.3%,使玉米增产6%~15%、水稻增产5%~10%。”刘景双说。

该项技术在吉林省、黑龙江农垦、沈阳军区、新疆等地区累计示范应用1273万亩,增产粮食13.4亿斤,创造经济效益20.5亿元。

重大突破二“东北沼泽湿地碳收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历经多年研究建立了我国沼泽学理论体系,填补了我国学科空白。

“我们建立了水陆相互作用的沼泽发育及成因理论、类—亚类—沼泽体的沼泽等级分类系统,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沼泽湿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及碳累积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环境和生物控制机制,阐明了沼泽湿地碳平衡对长期外源氮输入的响应机理及垦殖活动影响下沼泽土壤不同碳组分变化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建立了沼泽湿地蒸发蒸腾模型,明确了典型沼泽湿地碳、氮、磷及汞、铁等元素的迁移转化特征与分配模式。”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宋长春告诉记者。

在东北地理所重点培育之中,“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采用地理远缘杂交、穿梭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历时16年成功育成“东稻4号”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集高产、优质、多抗、理想株型及广适性于一体,尤其是耐盐碱性和抗稻瘟病性,均明显优于吉林省其他主推品种。”该所研究员梁正伟欣喜地告诉记者。

“东稻4号”获吉林省2010年水稻新品种高产竞赛一等奖,亩产849.37公斤,创吉林省历史最高纪录;2011年获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并成为吉林省中早至中熟的主推品种,2010~2014年“东稻4号”在吉林省累计种植面积达367万亩,在全国其他适宜地区推广17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极其显著。该成果为水稻育种亲本应用、育种方法和鉴定技术的改进提高奠定了基础,对推动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居安思危 主动求变

“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是长期、多年对某个领域的科研投入。我们所立足于东北,在满足区域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立足研究所实际,将研究所‘一二四’规划的推进与‘率先行动’计划的改革要求有机结合,这不仅符合‘率先精神’,也突出了我们在地方的不可或缺性。”何兴元表示。该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层干部、各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各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在2014年9月召开的启动“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专题研讨会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要按照研究所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放意识,进一步明确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满足区域重大需求、凝练科技目标和任务、以国家对地方的需求为导向,突出研究所区域优势,展示研究所的活力,针对地方需求找准抓手,努力发挥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全所职工要居安思危,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率先行动’计划和院党组的决策上来,要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主动求变,积极推动研究所的深化改革。”何兴元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1-05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