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求院士智力支撑 吸引成果落地转化 |
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合作平台是如何搭建的 |
|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高鹏
近日,在北戴河举行的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第八次会员大会上,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事宜,河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同院士们开展了深入洽谈,相关部门和单位与两院院士签订了近百个合作研发项目。
至此,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已经成功举办了8次,一批又一批院士科研成果在河北得到转化运用。
在深入推进院地合作中,河北省加强与两院院士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往来,与院士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咨询论证等活动。两年来,河北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实施与院士合作项目近500个,其中列入国家“863”、“973”等科技计划项目28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多项,有力支持了河北创新驱动、绿色崛起。
院士联谊会发力
京津地区是院士聚集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河北环京津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人才聚集优势、经济发展优势,为加快河北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早在2000年8月,在卢耀如等院士倡导下,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由河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牵头组织,河北省正式成立了院士联谊会。
“院士联谊会的成立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河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张涛介绍,目前与院士合作既有院士技术指导、出谋划策,也有院士及团队帮助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既有院士带成果转化,也有针对河北实际联合研发新课题;既有双方合作,也有多方参与强强联合,达到了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效果。
张涛介绍, 截至目前河北先后在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设立了138家院士工作站,其中各市、省直管理部门院士工作站14家,高校、科研单位院士工作站25家,企业院士工作站99家,进站院士达420多人。
服务地方需求
当前,京津冀特有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区域内城市群的不断扩张,使三地间大气和环境污染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大气和环境污染问题,殷瑞钰院士、王国栋院士等钢铁专家针对河北钢铁产能过剩、能耗过大、污染环境等问题,在唐钢、邯钢等多家钢铁企业研发了多项钢冶炼余热回收再利用、废渣处理再利用、清洁生产等项目,使这些企业改善了工艺,降低了能耗,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院士合作始终把服务河北发展的需求作为重点。”河北省院士联谊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介绍,围绕河北创新驱动、绿色崛起发展目标,合作院士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攻关,围绕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围绕河北产业升级方向,组织重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两年来,河北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实施与院士合作项目达到494个。此外,合作院士还帮助河北省企事业单位搭建了一批科技平台。目前,河北省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5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0家。
院地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近几天,在河北秦皇岛开发区内的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处理广西、甘肃的高分卫星数据。
成立于2012年的秦皇岛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高科技公司和产学研转化平台。
记者在秦皇岛开发区采访了解到,该开发区内隶属中科院的单位不仅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家。
“2012年秦皇岛开发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合作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秦皇岛开发区管委副主任扈秋宁告诉记者,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自动化所的大数据项目在这里落地,使数据产业扎实推进。目前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第二批项目转化即将实施,
“近两年,院地科技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张涛介绍,围绕落实河北省政府与两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河北科技厅协调、组织河北各地积极推进院地科技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层次及合作渠道等皆有新进展。
河北省与中科院共同推进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李振声院士带领有关专家亲临现场指导,部署河北项目区科技工作。保定市政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保定高新区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启动了碳化硅产业科技合作。中科院相关机构同河北省科学院联合主办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报告会,范守善等4名中科院院士在河北作了巡讲报告。中科院15个研究机构在唐山市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落户项目11项,签约技术转移项目37个。
目前,已经有200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不同形式在河北开展了科技活动。
《中国科学报》 (2014-09-15 第8版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