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小根 王锦涛 葛亮亮 马龙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9/4 9:50:29
选择字号:
学者:规范论文不是刷格式 避免模式化学术体操

 

邱炯绘

9月2日,清华大学2014级研究生迎来入学第一堂课——新生学术素养讲座,中科院院士张希教授为全体新生讲述了如何“树立学术理想,培养学术规范”。第一堂课是全新学习阶段的起点,将培养学术规范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可谓用心良苦。

造假、抄袭……近年来,国内学术论文频频“中招”,在讨论学术道德建设的同时,论文规范,也再度映入公众视野。学术论文应当遵循哪些基本的论文规范,具体落实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编 者

高雯(化名)曾是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担任过助教。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结果100多本课程论文中,“很多没注明参考书目,注释也乱七八糟。”更无奈的是,在她进行纠正时,一些学生竟不以为然,“太形式主义了吧?所谓论文规范,不就是‘刷刷’格式吗?”学生对论文规范的漠视让她心惊。

论文规范既是准则与格式,更体现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论文规范,并非刷格式那么简单。”复旦大学国家与传播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逸认为,论文规范包含“术”与“道”两方面:“术”作为形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格式;而“道”是核心,也就是一种求真务实、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摘要、分析类目、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注释、参考书目……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不少高校都针对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制定了相应的学位论文规范。国内外期刊论文、研究报告、课题申请也都有明确的论文规范,有些规则已是国内外学界的共识。比如,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得抄袭,将自己观点和他人成果严格区分;引用他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如著者、译者、版本、页码等。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介绍,论文规范,早已有之,古人做文章就有夹注。由于中西方治学方式有差异,规范形式也有所不同,但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在中国,以前学人的论文规范,往往是经验性的,缺乏刚性约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涛甫教授介绍,西方研究方法、论文规范的引入,有利于建立较为严密的学术要求和规则。

论文规范未成为硬性要求,大学生缺乏系统性训练

现在,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论文都不规范,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一个问题就是,论文规范没有被当做日常化的硬性要求。”张涛甫说,论文规范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规则,初入者必须遵守,“就像考驾照,你想上路,就得学交规。”

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小王回忆,大三第二学期,有一门论文写作课程,讲授格式、选题等;写学年论文时,有导师全程指导。“要不然,本科毕业论文真不知道怎么写。”小王说。

但很多大学生并不像小王这么幸运。“目前论文指导,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学校即便有专门课程,也普遍学时很少、内容单一,主要只是格式介绍。”张涛甫分析,论文规范缺乏系统性指导,只能指望个别老师尽心尽力,缺乏保障。“我指导学生论文规范,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他,不管写得好不好,首先不许抄。”张涛甫说,接下来,就是从定选题、梳理资料,到搭框架、设计问题、初稿修改等常规动作。学生缺失的也是最需要的,正是这些系统性训练。

这个问题,也让沈逸苦恼许久。“论文规范作为一种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而一次尝试,让他吃到了苦头。有次期中考试,沈逸要求学生写篇论文,给每个学生5分钟答疑时间。“120个人,一人5分钟就是10小时,那段时间我每天中午都没法休息。不是老师不想去指导,而是真的做不到,工作量太大。国外实行小班制,就不一样了。”

“基础性注释必须要遵守,听起来容易,但难点在于,注释怎么做。”王彬彬说。小高的心得则是,论文规范有章可循,但从选题、论证方法、文章结构到注释,都不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掌握的。“不会写,却必须写,投机取巧就不足为奇。”小高感慨,论文写作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认真写甚至抄袭都能蒙混过关的话,踏实研究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

论文需要规范,也应避免模式化的“学术体操”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论文规范的重要性,并先后开设了相关的论文指导讲座或论文写作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正和同事陈阳教授一起筹备一门新课程——《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这是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学术与应用类选修课,课程内容既包括引用和剽窃的区分、注释格式介绍、研究计划撰写等论文规范形式,也包含论题选择、论文框架设计和研究方法等论文写作指导。

张涛甫则认为,仅仅靠老师个人自觉,乃至学校自觉还不够。“应当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共识——论文规范需要制度化,要设硬性要求,建立退出机制。比如日常论文,不符合规范就不让过关。”

除了给学生的论文规范补课,陈力丹还在反思另一种倾向——论文模式化。陈力丹表示,有些所谓的论文,形式很规范:前有选题论证,但讲半天都是套话;也有理论依据,但都是学科常识;也有研究方法交代,但过于简单;随后堆砌统计数据,网上搜来并非难事;最后是不做研究也能知道的结论,有时候点缀一些建议和措施之类的套话。“形式上像模像样,但内核空洞,研究半天,就是表演了‘看上去很美’的‘学术体操’。”陈力丹说。

有专家表示,规范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种治学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研究只有真正遵循规范,才能不断推陈出新,避免出产“学术垃圾”。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潘忠党也表示,论文规范不仅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我们思考的起点、努力走向的目标,都应当是问题的解答、学术品位的培育以及思想的启蒙。”(原标题:如何规范搞不清 学术态度不严谨 东拼西凑不稀奇 规范论文不是“刷格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