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中国循环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协办的2014年心脏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盛寿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宋云虎就中国心脏移植的情况做了一系列介绍。
会上,胡盛寿发布了《2013年中国心脏移植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心脏移植注册登记数据共计1291例,且心脏移植例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逐渐增加。
“从2004年第1例心脏移植手术到现在,阜外医院一共做了近450例心脏移植手术,2013年做了65例,2014年上半年就有46例。”宋云虎介绍说,国际上每年心脏移植例数大于50例的医院一共有9家。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的心脏移植中心占全国手术量约为75%。大中心(每年手术大于30例)和小中心(每年手术1~9例)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中等中心(每年手术10~20例)的患者生存率始终不到90%。
“这有可能是一些新的移植中心术后死亡率偏高,提高了整体死亡率所致,但总体来说,心脏移植的生存率相较过去已经有所升高。”心脏移植数据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原发病因诊断方面,阜外医院、华科同济、华科协和、安贞医院、复旦中山、福建协和等心脏移植中心几乎都是以心肌病为主,约占了80%以上,不到20%的病因是冠心病,剩下都是所占比例很少的病因,如瓣膜病、再移植、先心病等。
“心肌病(主要是扩心病)心脏移植以后,要比冠心病远期结果更好。”宋云虎说,影响心脏移植早期及中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心脏移植现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院内死亡或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另一种是对于中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据介绍,院内死亡或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术前室间隔厚度、术前血胆红素、术前高敏C-RP(C-反应蛋白)、术前血尿素氮、术前血肌酐、术后第2天TnI(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
而中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心脏原发病(心肌病或非心肌病)、术前血胆红素、术前血肌酐、术后第2天TnI水平。
术后不同时段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包括癌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呼吸衰竭、脑血管原因、排异反应、肾衰、移植物衰竭等。 “心脏原发病、术前血胆红素和血肌酐的升高,术后早期TnI水平是影响心脏移植早期和中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宋云虎说,阜外心脏移植早期死亡率比国际上的平均值低7 个百分点,远期存活率比国际同期平均值高15个百分点。
但全国心脏移植还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供体来源受到限制,“建立脑死亡心脏供体分配制度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扩大供体来源。”胡盛寿说,拓展心脏辅助技术还可以帮助延长供体等待和受体运输时间。
最后,专家还建议,各中心应完善注册数据填报并统计危险因素以降低死亡率。其次,通过建立和推广随访电子化进程,可以加强术后患者随访管理。(张晴丹)
《中国科学报》 (2014-09-03 第6版 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