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4年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赵昀博士呼吁,发挥生物标志物p16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作用,实现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早期准确分级,以期真正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按严重程度可分为CIN1、CIN2和CIN3三级。目前宫颈病变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但H&E染色法受取材、制片过程等客观因素和病理医生诊断经验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诊断结果可重复性较低,影响宫颈癌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客观、准确的宫颈癌诊断标准。
近年来,p16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它有助于辅助H&E判读,可显著提高CIN2、CIN3判读的准确性和病理医师之间诊断的一致性。在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美国病理学会(CAP)和美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会(ASCCP)出台指南建议,使用特定克隆号(E6H4)的p16INK4a抗体,作为检测HPV感染是否影响到细胞周期调控的生物标志物,这也是全球唯一获得IVD认证的p16抗体。(潘锋)
《中国科学报》 (2014-07-29 第8版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