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硕曾
早在1994年,阜外医院就梦想开展“无血手术”(bloodless surgery)并为之奋斗,历经了几代人20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阜外医院无血手术奋斗的20年,与全国无血手术的历史是同步的。
1994年至2004年为前十年,我们提出血液保护比国外晚4年,当时同种输血传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心脏手术做好了却要住进传染病院。严峻的输血后果,令阜外麻醉科率先在全国提出血液保护,并与心肌保护、肺保护、脑保护和肾保护并列为五大保护。
我们逐渐意识到,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品”,而不是“补品”,不应当随意输血,反对输“人情血、保险血”,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
1998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结束了十亿人口有偿献血的历史,有力打击“血头”“血霸”。之后,2000年原卫生部公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作为献血法的配套文件,大力提倡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科学用血。
10年来,医护人员的输血观念逐渐转变,输血风险意识得以提升,输血指征得以规范。
但公众输血观念的转变步伐却缓慢,外科医生对血液保护的参与度不高,因为血源未见短缺,随意输血的现象并未得到控制。
2005年至2014年为后10年,我们经历了血液季节性、地区性短缺的风浪,血液紧张走向常态化,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医院,迫使外科医生因无血而暂停手术,此种情况促使大家开始重视血液保护,开源节流,全国上下从血液保护走向血液管理。各大医院纷纷购买血液回收机,开展自体输血。
而阜外医院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的成立,在笔者看来,至少为全国建立无血中心提供了两条重要经验。
其一,强化医院的血液管理,是建立医院输血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要求全院树立新的输血观,既要手术做好,又要输血少,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医院输血文化的核心是:不输少输是上策。
其二,为了实现医院的输血文化,必须发挥各科室专业的技术革新,如外科的微创手术、杂交手术和机器人手术,麻醉科的精确麻醉和控制性降压,体外循环科的管道和氧合器小型化,提高自体血的回收回输,输血科的统计工作和出凝血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最终实现走创新之路,结血液保护之果。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
《中国科学报》 (2014-07-23 第6版 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