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车文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7 8:54:42
选择字号:
车文荃:研究生创新性培养的要素分析

 

■车文荃

何谓大学?一个培养有学问的人的场所。现代大学大约经历了三种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在大学出现之初,它是真正的象牙塔。最早给大学以明确定义的是牛津大学教授纽曼,他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这一精神主张实质上是把大学像神灵一样供奉起来,与社会几乎没有交集。

到后来的德国模式,大学就慢慢走下神坛,成为为社会服务培养输送人才的教育机构。走到今天的美国模式,大学的办学理念已经与当初纽曼的精神主张背道而驰,与工业和商业的紧密结合及渗透,导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已经形同虚设。

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时代,完全保留纽曼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但完全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某一个偏窄学科的专业人才,而不具备社会意识和人文情怀,也始终是一种遗憾。

什么样的模式才是适合中国大学的模式?如何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技能,同时又有人文情怀、较强的社会关注意识和国家意识的人才?笔者结合多年来工作经验和个人体会,浅谈一下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后来的创新性工作或发明创造是一座大厦,那么理论就是基石,如果没有把基础夯实,便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厦落成。在学生入学之初,必须要求学生把基础理论重新温习甚至恶补一下,唯有这一步走实在了,后面所留下的才会是一个个清晰的脚印。

较宽的知识面也是创新性培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现在的学科分类虽然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专深,但是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也正在日渐增多。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必然要涉及很多的知识,如果欠缺太多,不仅无法创新,想要深入,甚至是完成最基本的任务,或许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对所从事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的了解,能够帮助研究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在较短的时间里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不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历史和现状,就不会清楚过去别人都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还存在什么问题。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初,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去做这样一个文献收集、消化和汇总的工作,认认真真地回答出上述的问题。如果这个环节做好了,那么后面工作的开展就应该比较顺利。

有强烈的动机和意识,也是培养研究生具有一定创新性能力的关键一环。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也十分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就会非常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和被动学习,或许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学习的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截然不同。(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7-17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