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鹤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完美的医疗模式,不仅是我国,很多国家都存在医疗问题。病人看病难看病贵,买不起保险;不良医生依靠过度医疗、多做检查多开贵药、卖材料卖药拿回扣,正常的医疗本身还得受保险公司牵制;保险公司不能杜绝有些医生病人钻保险费的空子,为了保证一定的净收入,只能提高保险费;国家的医疗补贴日益增加,又担心百姓的抱怨影响社会稳定。高投入高消耗,恶性循环,形成“医疗怪圈”。
杀医、伤医案频繁就是这个怪圈已经到达崩溃边缘的前兆。然而,一味要求政府提高医疗投入,最终结果还是要由百姓承受,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医患矛盾多由沟通不畅、医患两者间的医疗知识差距过大引起。因此有必要提高百姓的医疗知识水平,根本办法是开展百姓的医学基础教育。而见效较快的方式是强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及医学基础,在几年内尽快将医学基础知识通过家庭,传递到整个社会。
怎样见效最快?大学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知识库,最具有医学知识的理解和传播能力。20多岁的大学生,健康基本良好,同时父母还未进入疾病高发期。如果此时强制大学生必修医学基础知识,会达到“全家全覆盖”的良效。
家里有了半个医生,在医院看病的患者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社区医院可以有效分流常见病的患者;医学生也肯去基层医院工作;国家在基层医院添置设备也有人用。病人理解到医学的局限,医疗纠纷就会减少,医闹也随之转行。
为什么强制更好?网络具有公开、自由、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上可以有认真严肃的科学家、医生,也可以有骗钱的“大师”和骗子。一些权威的网站发布经过科学验证的信息,比如科学会的网站发布相关疾病的知识,更适合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检索查找。然而,网络没有强制性,经常成为“马后炮”。
大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而且在学校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受到强制:可以强制其学习和考试。不能把 “强制”都理解为坏事,比如,强制小孩子必须读书识字算术是提高国民竞争力的基础;开车必须强制购买保险才能保障事故相关方的利益。如果国家能强制国民锻炼身体,强制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效果会比强制买医疗保险更好,百姓更健康,整个社会花费的成本更低。
在大学开展的医学基础知识强制教育课(选修逐渐到必修)应该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可由教育专家设计,充分照顾到学生所在地区的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注意事项等知识。知识的深浅应该适合各学科的学生,比如文科、理科、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稍微不同的深浅程度。
学什么?医学是较高级的职业教育,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医学基础教育远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然而,大学生需要普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不需要多么高级的理解和创造力,比如,应该学习自己和家人、亲属总能接触到的常见病有关的实用性知识:哪些症状必须小心、得病该看哪一科的医生、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的误区、哪些生活方式更健康,了解至今还未能解决的医学问题,哪些治疗风险患者必须和医生一起承担等。特别是在普及教育的初始时,不一定追求全面系统,完全知其所以然。常见病由于接触得比较多,更容易有感性认识,学习起来不费劲。
当年的赤脚医生手册就是成功的例子。假如把所有的现代人都教育成当年的赤脚医生不是就可以了吗?甚至比赤脚医生差一点也没关系。
以当今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一个简单的教育可能减轻甚至消除抗生素滥用、解决输液滥用的问题,减少剖腹产手术过度使用的问题,减少不吃贵药就不放心的问题。病人和医生的知识差距变小,更能理解每一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风险,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得以缓解或消除。
作为社会的配套措施,我们需要逐渐开展强制大学生必修医学基础,需要编辑适合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基础课本;要主办针对非医学专业的老百姓的标准化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鼓励保险公司、用人公司优先考虑给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人员降低保险费用,而不是靠体检淘汰有病的客户。
强制大学生必修医学基础知识,这样医疗体系就变成了一切向好的正反馈。病人知识水平变高少受皮肉之苦;医生精力多了,可以多作研究,分科更专业,服务更好;保险公司更愿意卖保险给有知识的病人,更愿意签约更好的医生,因为他们更节省医疗费用;国家把省下的费用用来减税,造福人民、国泰民安。中国也可以为世界的医疗体制改革打开一个先河。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本文由本报见习记者牟一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4-07-09 第5版 医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