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瓶颈 |
华东师大等七地理学理科基地创建野外实践共享体 |
|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万姗姗
今年7月28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7个国家地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全国20多所高校地理学本科生将迎来第6次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他们将沿着西北地区冰川地貌、戈壁沙漠、丹霞地貌、黄土高原等实践教学线路,共同度过近20天难忘的野外实习生活。
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的发起召集人、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主任郑祥民表示,这是创建我国多校融合、高强度、高综合性的跨区域联合野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资源共享的历史性突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特色和关键环节。郑祥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差异显著、自然要素复杂多变,而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局部区域,在学生感悟地理学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存在缺陷。”他表示,“这一缺陷不仅会对学生后续的研究和发展造成障碍,也成为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瓶颈,所以我们就想到了要筹划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
据统计,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已经从2009年最初的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扩展到目前25所国内地理学主要高校(包括香港和台湾)。先后共有350余名学生、150人次教师参与其中,每一次实习行程达万里,可谓是一次大规模、跨区域、多高校联动的地理学联合实践教学。
截至目前,前5届参加联合实习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包括SCI检索)208篇,超过95%的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联合野外实践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中科院院士陶澍、傅伯杰高度评价这一独创性成果,认为“其在推动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在全国高校中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教学资源的挖掘整合
经过一次又一次跋山涉水的实地考察,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已经逐步挖掘整合了各主要地理学高校长期建设的、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四条实习线路资源——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整合组建了华东线;由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组建了华北线;由兰州大学组建了西北线;平台还协同东北师范大学组建了东北线。其中,仅西北线就涵盖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行程近万里,温差变化近50℃,垂直高差超过4000米,具有丰富的野外实践价植。这四条路线涵盖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三大阶梯,覆盖了主要的自然地理单元,统筹了沿线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点、线、面综合实习资源。
为了保证和提高野外教学的效果,以郑祥民为主任、各基地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编辑专家委员会应运而生。该委员会组织提炼编撰的系列教材也已相继出版,完善了跨区域野外实习指导教材体系。
这些独一无二的路线设计和野外实践教学资源系统,不仅为参与其中的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不同地理形态和元素的机会,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地理学研究的大门。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徐恒莉在野外实践调研中写道:“以前,我曾经去过青海,接触过那里的红砂土。这次来到福建平潭,教授对红砂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就对两地的红砂土进行了更深入的比较分析。”
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学生的积极性加上老师的指导参与,野外联合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郑祥民介绍说,为了使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该联合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现有的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主要地理学院校的优秀师资力量,以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学、兰州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等三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主体,组建了由不同专业领域的名师、专家组成的野外联合指导教师队伍,保证每次的野外联合实习都能有10多位不同专业的教授、博导亲自参与实践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专家们用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耐心地为学生授业解惑。教师酷暑天野外辛勤教学的敬业精神也在学生中默默传递着高尚的师德风范,并谱写着段段感人的故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张志强在参加完野外联合实践后表示:“之前学校组织的实习,180名学生只有1名地质地貌方面的指导老师;而这次实习是20名老师带70名学生,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我自己也觉得很有收获。”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这种跨区域联合实习进一步挖掘了各基地高校优秀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强化了地学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了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是当前高校地理学特殊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融合
据统计,每年参加联合实习的师生队伍在120人左右,学生从全国7个地理学理科基地和国内外其他20余所主要地理学高校学生中优中选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联合实习以特别的教学组织结构,采用跨校混合编组、高师生比配备、教授名师讲解、学生汇报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同时,学生们也自发创建了“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实习”公共主页平台,把野外联合实践每天的活动都晒在网上,给原本有些劳累枯燥的考察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线上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有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极大地推广了野外联合实践和教学改革。
郑祥民感慨地说:“每次实习结束的时候,都特别舍不得这一群可爱好学的孩子们。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他们写的学习心得和实习报告,就会觉得自己和老师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些孩子将是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的接班人和希望。”
《中国科学报》 (2014-06-26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