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一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3 7:44:1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科技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周一平

60年一轮回,又逢甲午年。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1894年甲午海战,积贫积弱的中国败给东瀛日本。由此中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跌入历史的谷底。遭此奇耻大辱,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甲午之痛,反而演绎了“器”与“道”的古老哲学命题。人,永远是战斗力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回首历史,一声长叹;书写历史,唯有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近年来,中国推行的一揽子改革计划,对西方来说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西方高度关注中国改革的每一个重大步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这期间,中国既日益多元化,同时仍具有强有力的国家动员能力;中国既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埋头苦干,又对世界保持敏锐的觉察和融入其中的积极姿态……由此,外国媒体在解读中国的改革举措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由手掌攥成拳头的样子。”

回顾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中国如何看待和把握外部世界,这也是中国在以传统的东方文明与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博弈中求生存、求平衡、求奋起的过程。

同为“甲午”,两种命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节点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科技创新。这是一种耻而后勇的慨叹,更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近代史上,中国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感叹百年后的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中国经济陷入转型升级“阵痛期”,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

1975年,邓小平指导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以此为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这一论断被提升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

此后20多年,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执政党领导、管理国家的明确纲领之一。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历史经验总结,再到“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和酝酿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有评论认为,自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所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已在多个场合表现了自己的民族历史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在对外阐述中国文化形态和外交政策时经常展现这种历史认识。无论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是以科技推动和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无不预示着中国将在可预期的未来,试图实现从弥补差距的追赶阶段到更为强调自主创新,与科技大国一争高下的引领阶段,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强调,要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让创新驱动发展落地,就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第9次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讲课的主题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一项科技创新可改变世界。”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2013年以来,围绕“创新”,习近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实验室,一次次向外界表明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和以自主创新赶超世界的决心与信心。

“创新”,成为近年来习近平公开讲话的高频词,仅2014年至少提及4次,且显得深思熟虑。

审视甲午年,特别是以“大历史观”的视角看,从17世纪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以来,中国这颗璀璨明珠却在近代史的演进过程中,从世界科学的殿堂中渐渐淡出,对世界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也微乎其微。

然而,中华民族一直在吸收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有学者将此过程比喻为“400年前我们从西方移植了一株植物,然后我们一直对土壤、环境的规律进行研究”。或许,时至今日,这株植物长得还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么好,然而它却始终保持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阔步前行。无须外界主观臆想或试图改变,历史的巨流已浩浩荡荡地展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持续创新形成的累累成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创新梦想插上了坚实的羽翼。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当我们在经历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科技引领的历史的关键时期,不仅不能“重复”历史,更要创造历史。未来的中国必将由每一个人来集体书写,我们终将告别“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的历史。

《中国科学报》 (2014-06-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