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刘文广 汤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16 10:25:03
选择字号:
何毛贤团队珍珠养殖:路要自己走

 

■本报记者 沈春蕾 通讯员 刘文广 汤健

是走别人的珍珠养殖育种老路去填补国内的空白,还是走自己的路开创新局面?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何毛贤来说,这个难题如今已经成功得以破解。

通过一次次往返珍珠养殖场,深入生产最前沿,何毛贤带领团队分析后发现,只有提高珍珠贝生长速率以及个体大小,生产出更多达到珠宝级别的珍珠,才能改变目前我国珍珠养殖技术无法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局面。

深入分析产业现状

珍珠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珍宝,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医药、卫生和营养保健品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广受各界人士喜爱。

我国生产的海水珍珠“南珠”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水珍珠养殖业已是广东、广西、海南沿海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何毛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珍珠产量虽然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5%。但其产值仅占全球珍珠行业总产值的15%,珍珠贝品种亟待改良。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是目前我国用于生产海水珍珠的最主要贝类,其所产珍珠产量占我国整个海水珍珠产量的95%以上。南珠即马氏珠母贝所产珍珠。

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马氏珠母贝育苗成功并大规模生产以来,由于长期使用人工培育的母贝做亲贝,造成多代近亲繁殖、种质退化。

何毛贤指出,我国目前的珍珠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品种老化,产量低且不稳,生产简陋,加工工艺落后,尤其是作为珠宝的珍珠其主要指标——直径、正圆率、光泽、色泽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在生产上,贝体生长慢,个体越来越小、死亡率高、留核率低等问题,致使珍珠产品在低水平的生产中徘徊不前。在原有基础上的小改小革已不能应对形势发展的需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珍珠产业的腾飞也并非易事。

在此背景下,以何毛贤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走访了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各地珍珠养殖企业,敏锐地认识到要振兴我国珍珠养殖业,要以珍珠贝品种选育为突破口,进行珍珠贝提纯复壮,培育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培育珍珠贝类良种

根据这个思路,何毛贤带领海水贝类遗传育种课题组围绕着珍珠贝类的良种培育,针对多倍体诱导育种、杂交和定向选择育种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培育出马氏珠母贝三倍体,建立了三倍体育苗育种育珠技术,在生产中可延长插核期,减少插核过程中因损伤生殖腺而造成的污珠、尾珠和素珠。

养殖生产实践证实,三倍体马氏珠母贝比二倍体生长快,其珍珠质分泌速度比二倍体快,用三倍体育珠明显提高了珍珠质量。随后,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培育出了珍珠贝四倍体,并阐明了其诱导机理的细胞学机制;发现非整倍体能存活,并对非整倍体的产生机理、生长、染色体组成和基因杂合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何毛贤课题组阐明了马氏珠母贝各时期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和生长特性,为选育指标的确立、亲本和植核母贝选留等提供了理论基础,证明了我国3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

他们从国外引进了两个优良品种,与国内三个主要地理群体进行了艰苦的引种驯化、选育和生态适宜性研究。应用混合选育和经济杂交的方法,他们首次培育出了两个马氏珠母贝品系“海优1号”和“JCS”;开展了家系育种研究以及壳色表型性状遗传分离的研究,发现红壳色表型能稳定遗传,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南科珍珠红”新品系。

由于三倍体珠母贝表现出的明显生长和育珠优势,在珍珠养殖中必然有较大的推广潜力。目前我国已成功地进行了马氏珠母贝的三倍体种苗生产、养殖和育珠中试,推广养殖面积150余亩。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何毛贤课题组始终追求的目标。他表示,科研成果只有运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虽然马氏珠母贝多倍体技术研究已取得成功并产业化,但更多、更深入的工作仍摆在何毛贤课题组的面前,业已取得的经验使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培育新的珍珠贝良种品系以及优化养殖技术的重要性。

何毛贤发现,珍珠养殖产业并不只是几个技术的简单整合,而是需要将珍珠贝的选育、养殖、插核、病害防治、水质监控转化、采收、预处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各环节的技术有机结合,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并争取到珠农、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珍珠养殖产业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10年来,何毛贤组织了由科研院校、企业组成的产、学、研研究团队,争取并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对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养殖基地展开了马氏珠母贝良种培育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珍珠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水平,解决珍珠产业高产低质低价等问题,何毛贤带领其研究组成员在深入研究珍珠遗传育种和生产养殖技术的同时,积极寻找地方养殖企业作为实现产业化的合作伙伴。

他深知只有走产业化这条道路才能实现高新技术的价值,才能真正降低珍珠养殖的成本,为更多的珍珠养殖企业服务,保证当地经济的繁荣,促使我国珍珠产业能够与日本等珍珠养殖大国相抗衡。

同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广东、广西、海南等多家珍珠养殖企业主动与南海海洋所取得了联系。

目前,何毛贤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新成果已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进行了初步推广应用,经过示范养殖显示出了非常好的经济效果,用优良品系育珠100多万贝,创利润2000余万元,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报》 (2014-06-16 第6版 进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