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琦
今天上午,两院院士齐聚北京会议中心,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重要讲话。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曾两次引发全场院士热烈鼓掌。其中一次,刘延东在谈到科研经费的问题时说,项目在研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掌声随即响起。
“为什么大家都鼓掌?就是因为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的问题上吃尽了苦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现在释放了改革的信号,大家非常高兴。”
钟南山说,过去科研经费下达得很晚,不到半年就要上报“是怎么用的”,多余的就要上缴,而且第二年再拨经费需要参照前一年的使用情况。“这给科研带来了很多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问题已经给广大科研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直言:“科研不能按照生产来管理。”
他表示,科研过程往往是未知的,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在所难免,不能够一步一步完全按照计划来实现。“走一走,要调整。”而且,不能说科研一定就能成功,因此科研经费不能像生产那样一成不变,要求到时候一定要完成。
“科研经费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郭东明说。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有很多条条框框。郭东明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许多科研人员都反映,要作研究,首先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弄明白科研经费到底应该怎么用。大家都担心,如果花不完,就要被收回,那就没法作研究了。“这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此外,科研经费使用中“重物轻人”的现状也是院士们特别担忧的。
“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不单是无形的,还要有形的。”钟南山说,“科研经费只能用在仪器设备上,不能用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出差开支等。这肯定不合理。”
在郭东明看来,真正的科研在于作好研究,而不是在于有多好的设备。“过去大量经费都是买硬件,忽视了软投入,而人力资源恰恰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他建议科研经费中应该增加人力使用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感慨,现在科研人员的“人头费”太少。“像我,一级教授,除去岗位津贴等,每个月就五千多块钱。那些四五级教授就更少得可怜了。”
年轻的科研人员都没有了积极性,怎么办?王浚的回答很无奈:“其实目前,就纵向课题而言,我已经排得很满了,完全可以不用做横向课题,但我还是去积极争取横向经费,并且鼓励年轻人参与一些横向课题,为的就是在横向经费里多给年轻人一些补贴。”
“纵向经费限制特别严,作为课题组长没有什么权力,这甚至都影响了科研的顺利进行。”王浚说。
王浚专攻人机与环境工程,经常要给航天部门做地面试验设备,这就涉及土建、施工等。“有的时候工程很急,需要在当地请一些临时工帮忙,不给钱,就没人给你干。任务十万火急,可是我这个课题组长却没法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些钱给工人发工资。”
王浚建议,科研经费中需要有一些课题组长能够灵活掌握的部分,特别对于一些工程性的课题。“切忌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钟南山对此表示认同。他说:“科研经费给了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科研成果怎么样,而不是经费用得合理不合理。不要管经费怎么用,按照计划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卷,这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和客观规律进行科研经费管理。”郭东明强调。
《中国科学报》 (2014-06-12 第4版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