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伟 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5-29 10:23:42
选择字号:
中外专家黄山对话 共议空间技术促世界遗产发展

 

5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开幕。这是自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大名录遗产管理者及专家的首次聚首。

“不同名录遗产的管理及保护各有侧重,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天华说,“三大名录隶属于教科文组织不同部门,过去鲜有沟通,通过黄山对话,三大名录的政策制定者、决策者、管理者和专家学者走到了一起。”

“政府和学者都期望通过这场对话,共同探讨空间技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增进名录遗产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 黄山市市长任泽锋说。

空间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长林研究员介绍,所谓空间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包括遥感技术,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为代表的导航技术、激光雷达、虚拟现实以及网络高性能计算等信息技术。例如,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可以获得多时相、多种空间分辨率等大量影像资料,从而成为从名录遗产数据获取到信息提取乃至智能评估的重要手段。

“空间技术发挥作用,需要多学科间的配合。我国首先提出的遥感考古学,就是空间技术在考古发掘保护方面的典型应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富龙说,空间技术在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探测发现——通过卫星、航空、探地雷达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遗产并获得空间尺度、几何结构等相关数据;接着是监测和评估——通过长时间的监测,掌握各方面的数据变化,评估外界条件对遗产会产生的影响。以颐和园为例,通过空间技术长时间的监测,就能发现颐和园自然风化、游客参观、城市建设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从而制定保护措施;最后是存档——将获得的数据存储分析,进行三维重建。就像科幻片里面的场景,人可以“走进”原始遗产内部,看到每个细节。

陈富龙告诉记者,名录遗产通过空间技术进行保护,会带来巨大便利。“假如若干时间后某个建筑损坏,我们可以根据三维重建的数据,发现具体损坏的位置和零件,从而进行修复。”

据了解,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批准了中国政府提议建立的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该机构依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建设,目前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首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机构,已为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在名录遗产保护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空间技术支持。

空间技术,能在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对传统技术而言,空间技术具有成本优势,能节省人力物力;并且能在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认为,传统的现场数据采集与保护方式主要依靠人力,通过专家到现场去走访、观察、发现,人力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甚至具有危险性。“空间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业范围更广,信息收集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同时可以定期观测,成本大大降低。”

陈富龙介绍,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为考古及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靶区”。“在进行考古勘测时,遥感技术确定疑似遗址地点后,就需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到现场去验证。”但目前的状况是,考古学者对遥感技术不熟悉,遥感技术人员考古知识储备又不够,大家对各自的需求也都不了解,这使得空间技术与遗产保护成了“两张皮”。

在陈富龙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学科交流。陈富龙解释,一般来说,我们看到的遥感图片都是经科研人员进行图像处理、解译和加工后的产品。“就好比编写软件程序,懂行的人知道是什么,不懂的人只会看到一堆字符。”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原始遥感图片,上面只有不同的明暗色调与色彩,“我们现在看到的遥感图,都是经科研人员后期加工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郭华东一直在思考。今年4月的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香山科学会议上,他提出建立“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议。与会专家也认为,要加强推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积极部署文化遗产与空间观测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服务。“有了完整的理论,培养专业人才,空间技术在遗产保护当中的作用才会发挥得越来越大。”郭华东说。

郭华东认为,从国家层面还可多上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文化遗产与空间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树立研究的示范。“这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各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去完成一个项目,不但能更深地加强交流,同时也可积累更多经验供今后参考。”(原标题:探测发现、监测评估、数据存储分析 空间技术升级世界遗产保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