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股骨片段。
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跗跖骨片段和现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跖骨对比图。
昨天(3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倪喜军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时,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沙漠中发现两块珍贵鸟类化石,并最终证明是早已灭绝的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化石。
这是在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这种鸟类化石,证明在距今5500万至3500万年前的始新世,欧亚之间的鸟类地理区系一直存在联系,两地拥有类似的生态环境。
发现:
险些错过珍贵鸟化石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和同事到位于中哈边境的新疆北部吉木乃科考。
在一处大片沉积岩地带,曾经美丽的古斋桑泊湖,随着岁月侵蚀,已变成一片色彩瑰丽的沙漠。美丽的景色,使科学家们停下脚步。
除了美丽的景色,倪喜军意识到这里可能藏着大量的化石,“我们发现了大量淡水河湖形成的沉积岩,历来这种地方都是化石的‘藏身’宝地。”果然,他和同事们最先看到的是大量古代鱼骨化石,其中不乏两三米长的大家伙。科学家们还找到一些鳄鱼的粪便化石。
就在科研人员准备满载而归时,倪喜军又看到两块化石,与先前发现的化石不大一样,曾经做过鸟类研究的倪喜军仔细辨认,认出这是鸟类的化石。
倪喜军很是惊喜,“鸟类化石非常不容易保存。”他说,“这是因为鸟类为了适应飞行,其骨头中间有很多空腔,气囊都填充在骨头里,骨壁非常薄,因此很容易破损,难以变成化石。”
据了解,鸟类化石中,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的化石一般保存较好,有些还有完整的骨架。但是恐龙灭绝以后的新生代(据今6500万年),鸟类的化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少。
当时倪喜军并不知道,这两块鸟类化石将给他更大的惊喜。
研究:
体态类似天鹅属新属种
倪喜军小心翼翼收藏好化石,并和同事一起对两件鸟类化石进行详细对比研究。其中一件为鸟类跗跖骨片段,保存了多个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特征,同时还有水禽中仅见于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特征组合。“这个跗跖骨属于一个个体很大的鸟类,与现生天鹅相当。”倪喜军说。
他越看化石越惊喜,他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个新属种。“看,它的第二滑车内侧不存在突缘,第三滑车足底面的近中侧不对称,这些特征都表明这是一个新属种。”
第二件标本为鸟类的股骨片段,属于一个与跗跖骨标本个体同样大小的鸟类,其特征与在比利时发现的早渐新世可能属于鸭科罗曼维尔雁鸭亚科的鸟类化石相一致。
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化石的“年纪”可追溯至距今5500万至3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倪喜军的发现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化石。
证明:
欧亚鸟类存在地理联系
以往的理论显示,始新世时,欧洲和亚洲是分开的,中间隔着一个图尔盖海峡,许多动物因此被分隔开。
倪喜军表示,这次发现,说明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地理分布范围也包括亚洲,大体型的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在始新世时即已存在。
“一般来讲,鸟类的迁徙都是南北向的,很少有鸟会东西向飞。如果我们发现的这种鸟类在东西部两个地方都有的话,实际上就表明它的分布范围跨越了两个大洲。”倪喜军说,这说明在阻断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扩散的图尔盖海峡干涸之前,欧亚之间的鸟类地理区系一直存在联系。
延伸阅读
欧亚有类似生态环境
据介绍,最早的类人猿出现在5500万年前,已有其它化石证据显示,类人猿很可能从亚洲兴起,又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究竟最早的类人猿有没有扩散到欧洲、北美洲?什么时候过去的?从什么方向过去的?这次鸟类化石的发现可能为人类祖先繁衍之谜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据倪喜军介绍,以前有人说,由于图尔盖海峡的隔阻,很多动物无法跨越欧亚,但后来了解到一些啮齿类的动物能够跨越图尔盖海峡,现在证明鸟类也可以过去,这说明当初亚洲和欧洲在生态环境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从不同物种的角度证明: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动物一旦有机会扩散过去,都能够存活下来,这一成果对研究人类的繁衍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