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慧 记者 蒋家平
4小时充满电,满电状态下能跑25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36公里……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合肥工业大学“云电”车队设计制造的电动F1取得电动车组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德国斯图加特电车队。7月,这款电动赛车的升级改进版将亮相德国,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这是合肥工大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之一。多年来,该校推进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成为其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科研项目里获真知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检测仪器,检测成本高,耗时长。合肥工大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梅占龙研发出的增敏型试纸条,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既能检测食品中的安全危害因子,又能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只要将试纸条浸入生猪尿液,十分钟内,试纸条的显示结果就能告诉你猪饲料中有没有含有瘦肉精。”据梅占龙介绍,这种检测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对双酚A、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检测,不仅成本低,还不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完全可以在普通家庭中推广使用。
像梅占龙一样进入导师课题、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必修课。
腹泻是肠道受到细菌感染,而长痘痘也是皮肤受到细菌感染,两者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在生物化学课的课堂上,聂霜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该院教授汪惠丽。在汪惠丽的指导下,聂霜将用不同方式得到的马齿苋提取物进行细菌试验,最终发现了马齿苋中提取的生物碱可以有效抑制面部皮肤的细菌,起到祛痘美容的效果。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在申请专利,并将进一步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
“学校在着重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引导、鼓励在校生参与实际科研,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合肥工大校长徐枞巍说,将教师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将学科前沿引入到课堂教学,既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引导本科生积极开展创新实验或直接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
据统计,近年来该校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实验的参与率超过50%。
在产研一线上练本领
今年元旦,合肥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学生马贤峰过得特别充实。在石济客运专线济南黄河公铁两用桥工程现场,马贤峰和他的同学们与项目组的员工一样,投身于大桥建设。
“修建主桥,总计需要高强螺栓总共778552套,总重954886公斤。”为了这个数据,马贤峰在近700张图纸里泡了20多天。
这不是马贤峰第一次在施工现场学习。按照该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他已经在合肥新桥机场、高速公路检测中心等多个重点工程现场进行了企业学习。与前几次相比,马贤峰最大的感受就是由外行变内行了。“过去一进入施工现场,总是为气势宏大的施工现场而振奋激动,现在我们直接扎进图纸里,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施工。”
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合肥工大已获批3个校企合作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210个校外实习基地,一大批在校生活跃在企业行业研发生产一线。
2013年底,江淮汽车第四代电动汽车正式面世。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该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顾杰参与了该型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整个研发过程。
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顾杰便驻扎在江淮汽车集团技术中心。5年来,他坚守在江淮汽车集团的生产科研一线。
“传统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能量,而新能源汽车,我们可以通过刹车时的电机反转,将制动的能量回收到蓄电池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和经济性。这是我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顾杰在硕博期间发表的所有论文,均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实际课题。
在创新创业中长才干
下雨天关窗户,只需轻松动手按个键;张嘴“使唤”,它就能带你四处散步并躲过障碍物;简单触摸手机屏,座椅可立刻变成一张床……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上,作为唯一一支由在校生组成的队伍,合肥工大7名研究生完成的“卧居智能轮椅”获得团队组第一名、大赛一等奖,成功闯入全国大赛。
敢于和高新技术企业PK,这支队伍靠的并不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导师的帮助下,秦海春和其他队友从大二开始就不断对智能轮椅进行改进,历时5年。目前,这支学生团队已经注册公司,致力于卧居智能轮椅的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
这样的孜孜不倦,也体现在合肥工大对创新人才的建设上。2007年,学校按照培养“未来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的定位,试办了“机电教改实验班”。2010年,学校成立创新学院并启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造就基础好、能力强、能参与国际竞争、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预备力量。同时,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平台,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创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该校每年近千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年参与人数达6000人。2010年以来,在大学生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1973项,其中国家级奖1446项。2013年,该校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
《中国科学报》 (2014-03-20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