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铭言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3-14 11:01:55
选择字号:
葛均波:院士推选警惕“仕而优则学”

 
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新京报:和你同为中科院院士的王正敏先生被指学术造假,风波持续很久。
 
葛均波:首先,我认为王正敏是被冤枉的。早前,中科院学术委员会,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启动了对王正敏先生的调查,对于王正敏发表的论文、专著是否存在抄袭其国外导师成果等问题,学术委员会已经得到他导师本人的回信,证明王正敏院士的书中内容,不存在剽窃和抄袭;且任何时候,都愿意站出来为王正敏的学术成果做公正的评价。根据我们的调查,王先生是一个不存在学术造假、剽窃行为的科学家。调查结果已通报中国科学院学部。
 
新京报:还有种现象,近年来有人吐槽院士候选人有多少是官员、企业家。
 
葛均波:孔子以前说“学而优则仕”,但现在很多行政长官,校长、局长或某个“长”,利用行政资源能争取到课题,然后雇人研究、发表论文、拿到成果。这对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公平。无论课题评定还是院士选拔,都应该警惕、避免“仕而优则学”的倾向,否则,我们的科研会走上邪路。我今年两会上有这样一个提案,但很可惜,没引起重视。
 
新京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倾向?
 
葛均波:其实很简单。现在的科研课题很重视通讯作者。但如果一个人以前不搞这个专业,在他提交的学术论文中,总以“通讯作者”出现,以前也没当过“第一作者”,那就该慎重。他(她)是不是某个“长”,因为行政优势获得了课题,而并没有实际的研究过。
 
新京报:这个评审机制到底有没有问题,比如投票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收买等?
 
葛均波:哪个地方都有腐败问题。池子里一条鱼病了,不能说一池鱼都病了。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我参与过评审,最后一轮投票时,真是独立的。
 
新京报:能举个实例吗?
 
葛均波:记得一次评审投票前,我看着一个候选人的材料,不禁赞叹一句,“××做得真好!”旁边的老先生立即严肃地打断我,“这话你不能讲!要独立判断。”
 
我不否认,每个人在投票时,也许会掺杂一些主管评判的因素。但每次七八十人投票现场,真是独立打分,不受任何影响。
 
新京报:那些候选人不会提前找有投票权的院士沟通?甚至贿选?
 
葛均波:我参评院士时,也曾问过我的推荐人,“他们都不了解我,我是不是应该找他们,介绍一下?”那位老院士说,“没这个必要,大家是平等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了解你,大家就看你的科研成果,但如果你去找人,大家都会看不起你”。现在,也有些候选人在投票前会给我打电话,要请我看看他的资料,我也会直接拒绝,“我劝你最好不要这样,否则我会看不起你,即使将来你评上了,大家也会认为你不是靠能力,而是靠跑关系”。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相关专题:2014两会科教之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