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12 9:14:50
选择字号:
城镇化:如何留住“乡土中国”
 
■陆琦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这句话,相信一定勾起了许多人的思乡之情。
 
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数以亿计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国人,不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生活,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离开故土,涌入城市。
 
“2000年以来,我国在十几年间消失了几十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几十个村落,很多都湮没于城镇化的浪潮中。”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一直关注着这一切,“我们民族的文化痕迹,比如节日、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等,大部分都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村落没了,这些文化财富也就没了。”
 
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如果城镇化进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极易导致国人和自己乡土的断裂,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这样的城镇化不只是带来农民身份的改变,也会切断他们和乡土文化的联系,切断千百年来连接今天与昨天的精神脐带。
 
村庄不仅是国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还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但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普及以及乡村和城市间沟通的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规划使中国的乡村已远不同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绘的乡村。
 
在笔者看来,城镇化建设不应急于把农村“毁掉”,不能简单地用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来诱使农民抛村进城,作出非乡即城的二元对立选择;不能在消灭农村时,捎带消灭了农村文化。
 
城镇化应是自然而然、顺势而为的过程。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着力实现新城与旧环境的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将乡村和城镇的记忆拆除,从而保留地域的历史传承。新型城镇化应致力于消弥城乡差别,让怀有乡愁的人能够就地择业发展,而不必远走他乡。
 
事实上,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更加重视文化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同样是培育文化的根基。
 
城镇化之于乡土文化,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城镇化让乡土文化面临挑战和冲击,甚至可能导致其消亡;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如果能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就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努力为乡土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协调发展,让各种文化百花齐放,以此来留住我们的“乡土中国”。
 
《中国科学报》 (2014-03-12 第3版 两会特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