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谋创新
■本报记者 王静
“8亿件衬衫换来一架空客”“集成电路芯片90%依赖进口”“实验室科研仪器见不到国货”。当前的中国,虽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摘取了“制造大国”桂冠,但同时,也面临处在很多产业链条末端的尴尬,常常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小额利润。
在专家看来,这一切源于中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怎样才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记者采访了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学部主任武维华。
国人缺乏“为什么”意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中国未来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而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武维华说。
武维华认为,原始创新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发现以及这些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另一个内容就是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新事物、新规律。例如,在生物遗传学界,最著名的发现是孟德尔定律。孟德尔观察到有的豌豆开紫花,有的开白花。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孟德尔用了8年,测试了近3万株豌豆,最终发现了孟德尔定律。
武维华认为,中国人就比较缺乏追踪“为什么”的意识。“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火药为什么会爆炸这一问题,却不是中国人最先解释的。”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泉
武维华还以相对论为例表示,原始创新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牵引作用。
他介绍,上世纪初,在相对论出现之后,科学家们建立了量子力学,进而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开始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实现了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和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明的集成电路使微电子产业得以创立;1960年诞生的红宝石激光器及之后的成果则催生了光电子产业。”武维华说,这两个产业构成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使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过渡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然而,不论晶体管还是激光器,这两大科学革命的成果本质上均是相对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可见,基础科学是原始创新的源泉。离开基础研究,很难有原始创新。”他说。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学部主任,武维华并不避讳谈论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近30年,主要支持基础研究工作。但截至目前,中国基础研究项目跟踪国际热点的较多,原创的较少。”
原始创新尚须积累
武维华说,其实,中国开始基础研究的时间不过30年。知识需要积累,原始创新更需要积累。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虽然增长很快,在过去的五六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全球首屈一指,但如果与美国的科研资助机构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仅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的投资就达400亿美元。所以,中国科研经费虽然有了增加,但这还远远不够。”
此外,从推动科技发展的机制看,中国所取得的大部分科技进步都由计划而来。所以,如果能有计划地进行原始创新,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境况会比现在好很多。
“总之,目前中国的原始创新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武维华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3版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