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13 11:04:45
选择字号:
评论:冒领科研经费背后的黑洞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宋茂强利用借用他人身份证、签订虚假劳务合同,冒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经费68万元,因贪污罪被海淀法院一审判刑10年半。
 
宋茂强曾是工信部牵头启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专家之一。一名专家走到这一步,实在令人惋惜。值得注意的是,宋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法并不高明,就是虚列劳务人员的名单领取劳务费,可为什么如此不高明的手法,却能轻易得逞?这暴露出科研经费管理的严重漏洞。
 
据报道,宋茂强供述,当时分给其团队的经费包括设备费50万元、劳务费150万元。由于他的团队并没有具体任务,通过正常途径没法花出去这笔钱。于是,他就想借用别人身份证把钱套出来。如果其供述属实,一个必须追究的问题是,为何没有“具体任务”,却可以获得高达200万元的科研经费?当一个项目拿到200万,却不知道该用到何处,且到期后必须上缴时,有的人是会动“歪脑筋”的,就是那50万元的设备费,也有可能是为花钱而花钱,买来的设备根本派不上用场。早前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购买的设备,零使用率者不在少数。
 
另外,在这起案件中,对于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用开支,管理也是一片空白——由项目负责人自己签字即可,换句话说,只要去弄一个劳务合同,再加上自己的签字,就可方便地把劳务费用套现。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做法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鲜见,甚至曾有学生向新闻媒体爆料,导师把劳务费用开给他们之后,要求返还——这也是套用劳务费用的方式,只是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且比较隐蔽,往往很难察觉。
 
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团队获得科研经费,其具体任务是什么,必须明确。这本来不应成为问题——申请科研经费时,是要求申请者提交明确的研究内容的,可现在却成为问题。是因为申请项目和作项目研究,成了不相关的两件事。申请项目所列的研究任务,这是为申请到经费,至于申请到经费之后,究竟作怎样的研究,大家还没想明白。
 
“重立项、轻研究”,是我国当前科研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根源在于科研的立项、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评价,行政主导科研资源的配置和评价,而没有科研同行评价,于是行政、利益原则,替代了学术原则。在很多高校,只要申请到课题、拿到经费,就被作为教授的业绩。由于一切好处都已到手,接下来的学术研究,就变为折腾经费、炮制成果。与其说这是作研究,不如说是弄资源。
 
最近,一名民间机构负责人找到我,谈到他和一高校院长合作的故事。这名高校院长要申请一项课题,主动找到这位民间机构负责人要合作。他花了几个月时间,非常投入地写了课题申请书,最后申请到3000万元的课题经费。然而,就在课题项目申请成功之后,这位院长却告诉他,这个课题与他和他的机构没有任何关系了,不过,“出于”对他才华的“欣赏”,学院可以聘他作为兼职副教授。他说,他没有想到高校的院长居然堕落到这种程度。由于课题思路都是他提出的,他很担心这个课题接下来什么都做不出,到头来3000万的经费很可能搞出的只是一堆垃圾。
 
其次,科研经费的使用,除涉及国际机密外,必须公开透明。在国外,学者申请科研经费,设立方并不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非常明细的要求,诸如用多少购买设备、多少用于出差,而会给学者比较大的使用经费的自主权。当然,也有基本的原则,即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自己的薪酬(如果学校支付年薪的70%,其余30%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支付,但总的年薪不得超过额定的年薪),用科研经费作为自己的奖金。就学者而言,根本不可能乱用经费。这是因为,一方面,所有经费的支出情况完全公开,课题设立方有严格的审计,如果经费被挥霍,这名学者将很可能失去再次申请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获得课题、经费从来不是评价学者学术贡献的指标,这是为学者提供更好的学术条件,以开展学术研究,大家关注的是学术研究过程,这也引导学者专注学术研究,并对自己的学术声誉负责。
 
2013年,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费用增长了8.3%,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科研投入大国。对科研投入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的决心,但是,科研投入的增加必须有好的科研管理体制配套,不然,科研经费会成为滋生浪费、腐败的温床,反而败坏学术风气。推进科研管理、评价去行政化,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科研管理、评价新体系,是当务之急。
 
通过“南开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报名的研究生张玉川表示,这次拜访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南开的历史,感受到学术前辈对晚辈的殷殷期许。他说:“这次‘拜年’让我获益匪浅。”
 
东北大学:“春节礼包”少不了
 
红火的福字、吉祥的中国结、喜庆的拜年歌、丰盛的年夜饭……除夕的东大校园充满了“大年”的色彩和味道。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给学生们送上新年“大礼包”。
 
“孙书记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还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压岁礼包’,有吃的、电话卡,特别是这件‘暖心毛衣’,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每年给准备的过年新衣服。”生物工程专业2012级本科生陈艳说。
 
陈艳的老家在贵州毕节,父母都已经下岗,靠打工维持生计。考虑到近60个小时的返乡路途,以及复习英语四级考试的需要,尽管学校给补助了返乡路费,她还是选择留校过年。据统计,今年东北大学100余名学生留校过年,其中80%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16人。
 
每年春节学校还特地开放清真食堂,并为新疆学生单独举办春节联欢活动。“家虽在远方,但留校过年依旧温暖。”201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阿力木江·肉孜说出了所有留校新疆学生的心声。
 
据东北大学校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张皓介绍,早在去年12月初,学校就提前开展寒假留校困难学生情况摸底统计,建立留校困难学生临时档案和特病学生资助档案,根据学生困难情况,实施按需资助措施。
 
“学校每年专门制定留校学生工作方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每一位留校学生,确保他们在学校度过一个安定、祥和、愉快的春节和假期。”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2-13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