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婧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12/3 14:48:43
选择字号: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有数据向全球开放

 

在北京密云一个美丽的山间盆地,矗立着6部大型天线,它们每天准时瞄准太空,以敏捷的身手无误差地跟踪过境卫星的行迹,承担着国产和国际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任务。这些看似神秘的设施,记录了我国遥感领域的开创之举。

1986年12月,以邓小平同志与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为基础,我国正式建起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开启了我国空间遥感领域的新纪元。

随后,从一个密云站,到2011年喀什站正式运行、填补西部民用卫星数据空白,再到2013年三亚站正式运行,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到南部海疆……三站组网,实现了对我国全部陆海领土及亚洲70%疆土的全面接收,使我国接收和处理卫星数量及数据分发服务量已居于世界前列。

“地面站是为全国乃至国际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社会公益型装置,是我国对地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站以来即始终坚持秉承开放、共享原则。”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基于这一理念,地面站运行近30年来,为国土、林业、农业、环境、地质、海洋、城市、测绘、灾害监测和全球变化等领域提供了大量优质、快捷的卫星数据服务,在典型的应用示范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真正发挥了国家对地观测领域核心基础设施的作用。

2011年,针对遥感卫星数据资源空前高涨的需求,遥感地球所推出面向全国用户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目前平台运行稳定,应用成效显著,实现了数据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和创新。”据郭华东介绍,截至今年11月20日,共享计划平台注册用户近两万人,用户下载共享数据共28万余景次,为诸多领域提供了科研、生产、工程、项目乃至政府决策等所需的基础数据支撑。

提到近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大家并不陌生。鲜为人知的是,在救灾一线的背后,同样也有地面站提供的数据支持,更有遥感地球所另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飞机的支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两架遥感飞机第一时间飞赴灾区开展灾情监测,累计飞行227小时,达到灾区的全范围、多密度覆盖。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当日下午飞机即抵达灾区获取首批航空遥感数据,在我国地震灾害监测历史上首次实现当天灾情航空遥感监测。2013年芦山地震后108分钟,飞机即飞往灾区开始执行监测任务。凭借遥感飞机在重大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方面的突出贡献,科研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自1986年首次开飞以来,两架飞机承担了100余项各种类型的航空遥感应用项目,在遥感科学实验、仪器研发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已列为国家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性事件遥感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系统。

不只是地面站和遥感飞机,遥感地球所目前拥有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在资源环境研究中全面发挥作用,其他包括地物辐射、反射和发射等参数测量的大型遥感设备和配套参数测量仪器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同样统一管理,开放共享。

这些设备均被纳入中国科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进行管理和共享,不仅对本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环保部、农业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部门和科研机构乃至多家公司实施开放共享。据统计,设备总体使用率均在70%以上。

此外,遥感地球所怀来遥感实验站也面向国内外遥感界开放。仅2014年,实验站接待了国内近20家单位、4000多人次开展遥感试验,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遥感实验基地。

今年历时4个多月,近10家单位、3000多人次参与的全波段多尺度遥感机理综合实验,借助遥感地球所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备,实施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协同观测。郭华东强调:“所有试验数据均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