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服务创新基地 |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施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
|
图为河北省长张庆伟(左三)在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左)、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王洪瑞(左五)的陪同下,到河北大学医工交叉研究中心视察。
今年10月15日,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在河北沐天泰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践。
科学网11月11日讯(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杨司晨)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融通教育”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互融……近年来,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不断创新方法,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服务的创新基地。
河北大学具有90余年办学历史、是河北省惟一的“省部共建”重点综合性大学。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0年1月,原名为河北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8年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河北大学相继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这给河北大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电信学院将放宽眼界、加快步子,借河北大学入选“提升工程”的契机提升自己。”11月10日下午,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
今年10月15日上午,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永清教授带领十几名学生,来到位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的河北沐天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太阳能应用技术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和安装的高科技股份制有限公司。
学生在公司技术人员带领下,走进生产车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操作。
“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是我们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赵杰介绍。这样的教学体系,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早出成果。
该学院硕士研究生蔡爱玲在英利集团完成的学位论文《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中诸多问题的研究》中的研究成果被英利集团质检部在生产检验中采用,该公司据此修改了以前的质检测试方法。
让学生走进企业,仅是一个方面。近几年,该学院还尤其注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回校任教。
孙荣霞目前是该学院的实验中心主任。1982年在这里微电子专业毕业后,她在保定电子设备厂工作了17年,并担任过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1999年她回到母校,来到该学院任教。
“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回校任教,让他们把更多的实践经验传递给学生。”该学院党委书记张锁良介绍,今年学院还将8名教师送到企业去进修,鼓励老师承担横向课题。
此外,该院与英利集团、风帆股份、巨力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河北大学与英利集团联合开办了“英利实验班”。
“英利实验班”是河北大学与英利集团本着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的,双方将在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相关技术、农业科技、生物制药、冷链物流等专业方向为英利集团定向培养后备人才。根据协议,双方将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指导。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11月3日,加拿大Robarts科学研究院医学影像研究室首席科学家Terry Peters教授走进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给学生面对面授课。
Terry Peters教授,加拿大医学物理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物理学院院士,电器电子工程学会会士, 澳大利亚医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国际医学影像计算及计算机辅助介入学会会士。过去30年间,他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医学应用和计算机辅助手术治疗研究领域奠定了国际领先地位,1997后, Peters 转任Robarts科学研究院医学影像研究室首席科学家,并创立了计算机辅助手术和治疗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扩展至心脏,大脑和腹部外科等领域。
据介绍,这位加拿大教授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按照《河北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引进的国外高端人才。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同时通过慕课给学生们上课。
人才问题始终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切实抓好人才工作,是学校稳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
张锁良介绍,除聘请加拿大Terry Peters教授外,学院还先后聘请了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英国University of teesside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并参与青年教师、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本科生的教学改革。
“国外知名教授来我院任教,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给我院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新理念。”赵杰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了课程教学方法。
“融通教育”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互融
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在第一课堂,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行本科教育“融通制”,构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推进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个性发展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发展课程中分组设置“学术研究”和“就业创业”课程,充分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融合。
在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融通教育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互补、互融。
刚刚进入11月份,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指导教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筹备一年一度的“河北大学电子设计竞赛”。电信学院从1997年开始每年组织承办“河北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参加人数累计达3000余人,获奖项目达到400余项。
“我们学院非常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互融,与河北大学融通教育的理念相契合。”董丽梅介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本科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工科学生,学院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文理科的相互融合。
据悉,从1997年开始,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目前累计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省级奖励20多项。
除了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佳绩之外,近年来该院学生参加的挑战杯科技竞赛、创业竞赛和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科技赛事,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通信工程专业臧巍同学曾获“希望之星”英语演讲大赛非专业组一等奖。
赵杰认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功能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而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教育工作来认真规划,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计划安排,进行系统设计,提高第二课堂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性、针对性,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第二课堂的相应科目。
2012年6月10日,该学院与河北衡水安平“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举行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学院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自此,这个纪念馆正式成为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锁良介绍,至2014年,该学院已5次赴革命老区安平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014年,该学院毕业生张天宇作为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阜平县职教中心支教。9月17日,学院组织党、政、工、团赴阜平县职教中心进行支教帮扶活动,并到阜平山区慰问贫困学生。
近五年来,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该学院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给予较高评价。
按国际通行标准培养人才
近年来,该学院凭借自身优势,放眼国际,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培养人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该学院带来了一个机遇。
据介绍,目前该学院的自动化专业已经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全国高校68个自动化专业参加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河北省共4个,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是其中之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该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正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河北省首批参加认证的两个专业之一。
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的,是针对高等教育本科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
我国于2013年6月19日获得《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能够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
“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们学院是考验,更是机遇。”赵杰说。
据赵杰介绍,学院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为标准,控制和保障本科培养质量。该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的达成分解成十项毕业要求,并完全细化分解到整个教学环节。
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综合实力
河北大学将利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带来的契机,打造10大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河北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利用现有的设备、软、硬件平台等资源,成立了以电子信息工程为主体,医学部、附属医院、物理学院、质监学院为依托的“河北大学医工交叉研究中心”。以此为基础,电信学院为主体的“数字医疗新技术和电子健康”核心项目成为河北大学构建的10大协同创新平台之一。
2013年11月26日,以“河北大学医工交叉研究中心”为基础的 “河北省数字医疗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了专家论证,标志着该平台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行列。目前,该实验室已在计算机辅助微创手术、健康增进型机器人和远程健康照护系统三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初步成效。
学院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正式成立于2004年,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电子电工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电子与通信实验室、电气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和电子实习与创新训练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实习和科研训练任务。
自2006年开始,在“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河北大学建立了“电气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临床医学院,以电气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硕士点为基础,以及教育部引智创新基地、河北省数字医疗工程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对电气信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共投入各类经费总值达1297.56万元,占地面积5880平米,受益学生约2000人/年。2013年该中心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还积极与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目前已经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ALTERA半导体公司、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5个联合实验室。实现了校企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岗位竞争力,为学生接触实际、开阔眼界、激发兴趣、培养技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提供了平台。
科技研发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经济利益角度都对作为高速公路必备配套设施的防护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之下,身为学院院长、河北大学硕士生导师,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的赵杰,带领研发团队开始了高速公路护栏板自动连续生产线的研制。
该项目提出并研制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波形梁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新方法,将高速图像采集、处理、分析技术和数字化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生产设备控制系统,采集现场原料及成品状态,控制和优化电液数控飞冲机和电液数控飞剪设备,实现自动化程度高、质量可靠的波形梁高速生产线。
该项目中多项研究课题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多目计算机视觉系统及其应用” 在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研究成果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获得2011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速公路护栏板自动连续生产线的研制”仅是我们科技研发服务地方经济的代表项目之一。”
张锁良介绍,近年来学院完成科研课题数百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大型横向课题等重大科研成果数十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人技术、纳米材料、图象处理与机器视觉、载波通信、生产过程自动化、电力调度自动化、传感器技术、检测分析仪器、高频及中频感应加热技术等。
据悉,40多年来,该学院秉承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精神,培养出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毕业生,一些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其中有我国新型战略导弹通信系统总设计师、神州系列飞船和风云系列卫星微波模块研制者及三峡工程通信网总体设计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