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份历经岁月的毕业证书终于交到华东师大老校友本人或其后人手中,最早的签发至今已有73年(1941届),最晚的也有63年(1951届)。 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图
11月12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内,一场迟到60年甚至70年的毕业证书补行颁发仪式在此举行,11份年岁久远的毕业证书终于交到老校友本人或其后人手中,最早的签发至今已有73年(1941届),最晚的也有63年(1951届)。
此外,仍有400多份无人认领的毕业证书仍保存在华东师大档案馆库房内,校方向澎湃新闻表示,会继续尽力寻找“失联”毕业生的线索,他们设定了一年的有效期,在一年的时间内,毕业证书的主人都可以前来档案馆领取,档案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补办毕业仪式。
两名九旬老校友亲自到场领证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在寻找抗战时期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两所学校的旧文档时意外发现了近800份毕业证书,其中同时印有“教育部”和校方印章的正式毕业证书有500份,华东师大通过媒体寻找这些证书的主人,有媒体刊登了全部名单。
目前,这500份毕业证书中有13份已经找到了主人,其中有5名校友仍然健在,分别是:蒋道福、陈金华、胡和生和俞龙章和贾九龄。
11月12日的仪式上,有11份证书被校友本人或亲属领走。从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军手中领过毕业证书,1949届毕业生蒋道福女士难掩激动,91岁的她是当天到场的最年长者,大学里学的是教育专业,退休前一直在上海的一所厂校当教师,她坐着轮椅赶来参加了等待了65年的毕业证书。
另一位亲自到场的校友是90岁的陈金华先生。陈金华1949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多年担任京西中学校长,离休后还在上海老年大学教务处任职。
此外,著名数学家胡和生院士委托秘书代领毕业证书,俞龙章先生委托女儿代领。
校友贾九龄1938年从大夏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因年事已高昨天也没有到场,但他委托好友领取了毕业证书影印件,把原件捐赠给校方档案馆。即便已经过去了76年,贾九龄的毕业证书崭新如初。一张一尺见方的白色硬纸板,竖排繁体文字印刷精致,在证书左下角有学士服照,当时26岁的贾九龄,有一张端正的国字脸。
1949届经济系陆亮校友的女儿陆小伟特地从广州赶来参加仪式,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父亲已于2009年已经过世,我要代他完成遗愿,把他的毕业证书领回家装框裱好,和父母的结婚证放在一起,这是有特别意义的最好的纪念物。”
1939届毕业生程法正的毕业证书是由其侄子程竹如前来代领。据程竹如介绍,程法正是胡适的外孙,年少时常住在胡适在上海万航渡路的寓所里。程家的后人如今能重新觅到长辈的珍贵文凭,也是一种“传家”的荣誉。
500份证书历经艰难险阻保存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建立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这500张大学毕业证书,就是由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颁发,最早的一份在1926年,最晚的一份是1951年。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500张毕业证书极其珍贵,经历了艰难险阻才保存至今:在日军轰炸上海的漫天炮火中幸存,辗转来到庐山牯岭镇,不久又被战火胁迫转移至贵州赤水,直至抗战结束后回到上海。
汤涛分析,可能是因为有些学生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过毕业典礼,有的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还有的是秘密加入了中共投身抗日前线,所以这些毕业证书保存了六七十年仍没有被领走。
如今,还有400多张没被认领的毕业证书继续在档案馆库房里等待主人,除了一部分在抗战搬迁时遇水泛黄,绝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学校档案馆的保存条件是恒温恒湿的,温度常年维持在20℃至25℃,湿度保持在43%。”汤涛说。
华东师大校方表示,继续尽力寻找“失联”毕业生的线索,他们设定了一年的有效期,在一年的时间内,毕业证书的主人都可以前来档案馆领取,档案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再补办毕业仪式。
“我们请教了学校古文字研究的教授和博导,才决定把毕业证书补发确定为‘毕业证书补行颁发仪式’,其中的‘补行’两个字,是很有讲究的,毕竟这部分毕业证书是一直存在的,不是从无到有补充打印,所以补行二字更为确切。今后我们会根据校友的要求,为更多老校友补行毕业证书颁发仪式。”汤涛说。(原标题:迟到70年的毕业典礼:华师大90岁老校友终于领回毕业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