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网 发布时间:2014/11/9 17:01:14
选择字号:
周成虎院士:北京近期不适宜新建副中心

 

【财经网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前,应尽快协调好环渤海规划、京津冀规划、首都圈城市群规划等不同层级规划的关系,在规划决策阶段应加强机制创新,对大问题应增强自上而下决策的力度,重视规划听证和规划论证的科学民主形式,在科学民主体系下做好决策体系。”2014年11月8日,在“2014广州-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作上述表示。

周成虎认为,北京近期不适宜采用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式疏解功能。要使北京整个经济发展起来,在顶层设计阶段创新工作机制。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应成为常设机构予以长期保留。

他表示,京津冀问题绝对不可能短时间解决掉,所以要用一个中长期的规划理论理解它,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各地的功能定位立竿见影。应加强阶段安排、动态评估、目标管理,形成实施规划的稳定机制,各地必须在地方相关规划和政策中落实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目前所面对的京津冀区域承载能力整体超载,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更侧重约束性、限制性的政策工具。

关于首都功能疏散和新建副中心城市的思考,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实现首都功能在提升中作减法、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在结构优化中实现规模零增长。

以下为其发言实录:

周成虎: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大家都知道京津冀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真的要实现一个好的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我们需要科学认识我们京津冀最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这种条件对我们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智慧产业的分布,特别是对我们城市群的影响关系,在治理上要合理的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容量,来实现我们的智慧城市低碳发展的方式、模式。

借助这个问题,我就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京津冀的区位,我们把世界地图拿来看,我们看到有北美、欧美贸易区,还有东亚经济区,………同时我们国家也希望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经济发展向东部地区发展…这三大经济区的结构、体系,人文社会都有差别,在不同里面我们要去理解,比如我们是京津冀,我们是用2.3%的国土养了7.95%的人,占了全国GDP的11.1%,在整个京津冀,在长三角里面,它基本上处于第二个位置,也就是比长三角好一点,和珠三角差不多。在这个发展中,我们也有很多问题:1、我们的GDP处于我们北方的……它的自然环境倾向了一种曲线性……

我们很少能看到,在不到200公里的范围里面,有两个大都市,叫双核体系,现在是很难发展的,我们还不能找到一个双核模式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来理解什么叫双核体系。我们也发现一个特殊情况,我们大家都知道,北京是全国的京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是北京对周围地区的带动能力却没有想象的这么多,从北京到张家口,我们看人均的GDP,它的实际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快速下降到60公里,我们经常开一个玩笑,开车开一个小时就不像北京了。在我们区域发展中,并没有能够发挥大都市的功能,这就带来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作为一个首都我们看到过去,我们非常强调工业,我们整个京津冀的工业,在整个京津冀地区还依然强调二产,我们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能源资源,我们知道河北是全国最大的煤生产……导致我们有大量的雾霾……所以我们目前来讲,在京津冀发展中,面临区域的问题,人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京津冀的发展,重新思考一个大都市城市群如何智慧,如何低碳。

因为在北京,我们整个经济地区的最大问题是最缺水,本身就水少,可是污染还很多。看到这个协调发展,我们京津冀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可能在目前来讲,三个城市群是最低的一个,我们无法实现教育、医疗、产业的共享。所以从整个来讲还有不足的。我们的黄海平原依然是一个环境治理的阶段,有很多是我们不可跨越的,要重新思考的一些问题。所以这里我们就认识一下,看看当下社会怎么发展,经济一体化,就使我们的城市流空间,甚至是经济全球化的流空间,所以有一句话……一群人的时空行为都发生变化,空间的分异分层,我们有没有可能性再重新组合?到目前,我们看到了在中国来讲,推行城市化依然是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回顾60年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个S形的。到了各个省,以省为核心的发展,我们全国有大都市群,所以我们在想,这么一个发展体系导致我们在过去的六十年来,我们中国城市有什么差异,其实这里面沿海发展快,内陆发展慢,沿海与内陆的发展差距在扩大。早在五十年前,从艾博(谐音)像腾冲,90%的人进入到我们中国的地区,刚才我讲的,北京是,我们要重新思考,有没有新的理论来支撑有它的拓展圈……

如果要走到这一步,在我们京津冀的都市圈里面哪些问题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重新深化、理解京津冀的都市圈的区域规划,重新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理解京津冀大都市圈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我们要从10个角度来理解,……以双核体系的,通过交通,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自主的空间结构体系。

从整个经济产业机构,目前我们叫234的产业空间配置区,要重新思考,比如说新的工业新区,我们需要对这个字的理解,从而使我们的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和自然环节相适应。在交通体系里面,现在叫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半小时的通达,北京人压缩了河北人的发展,其实大家理解,在改革开放以前,河北的GDP是…所以说我们开玩笑,河北是最好走向海洋的一个城市。一个大陆要有一个很好的旅游休闲行为,比方说我们是曾经有非常好的实地,到了今天,我们的水土的资源重新配置,我们较有水土资源,又有农业…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理解经济圈规划体系。

我们要确定和落实京津冀各个区域的功能重新地位,首先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体系压下,北京依然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同时也是经济的中心,现在的服务业都离不开北京,全球500强企业,想要到中国来,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也有强大的GDP基础,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通过京津冀的协同创新,能提高增量,解决存量问题,当今的存量问题靠自己解决是不可能的,你无法把所有的缸都砸了,所以我们来探讨,有没有可能性北京和天津协同起来,形成了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商贸和展览中心、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对外交流门户的途径,通过打造天津和河北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基地……

大家都知道,要解决京津冀的问题,绝对不可能短时间解决掉,所以我们要用一个中长期的规划理论理解它,我们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规划措施,但是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各地的功能定位立竿见影。应加强阶段安排、动态评估、目标管理,形成实施规划的稳定机制,各地必须在地方相关规划和政策中落实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京津冀的区域承载能力整体超载。为什么说整体超载?首先是水的问题,我们现在要从东北调水,水是粮仓。资源环境超载已成为京津冀的区域问题,应避免因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而导致区域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失误。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沉降的问题,最大的下沉已经达到了60米的,所以对我们的城市发展,质量环境都带来严重的问题,更不要说我们的大气环境,北京人喜欢吹,为什么喜欢?不吹,我们的环境很差,在这个问题上,这跟全球变化有关系,也跟我们市场变化有关系,我们人无法改变全球变化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限制自己的生活行动,我们尽可能可能理解大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调整的经济产业结构,使我们在未来不必要的条件下,来重新布局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能做的就是近期里面应把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使我们在很合理的经济结构下来理解京津冀一体化的交通、产业、社会发展机构,使我们真的能够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在这个里面,把整个京津冀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调整他的经济结构。

解决承载力超载问题的管理手段,应更侧重约束性、限制性的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经济发展条件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这个情况下,为政府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样才可以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严重超载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预测整个京津冀体系所承载的能力。整个京津冀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吸纳西部地区,东盟和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关于首都功能疏散和新建副中心城市的思考,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实现首都功能在提升中作减法、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在结构优化中实现规模零增长。应加大郊区功能不具合用地结构。

所以我认为,北京近期不适宜采用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式疏解功能。要使北京整个经济发展起来,在顶层设计阶段创新工作机制。应该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应成为常设机构予以长期保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前应尽快协调好环渤海规划、京津冀规划、首都圈城市群规划等不同层级规划的关系,在规划决策阶段应加强机制创新,对大问题应增强自上而下决策的力度,重视规划听证和规划论证的科学民主形式。使我们在科学民主体系下做好我们的决策体系。就像最近国家提出来要做中国的民主法制,要做中国特色体制下的决策体系,这就是我要分享的一些简单问题,谢谢批评指正!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原标题:周成虎:北京近期不适宜新建副中心城市疏解功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