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那些重大工程?
气候变化的作用日益显现
■本报记者 陆琦
自2006年开通运营以来,青藏铁路冻土区线路基本稳定。不过,近年来受气温升高和人类活动影响,多年冻土出现退化,开始对多年冻土区铁路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而这,只是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产生影响的一个样本而已。
“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一些重大工程的运行中已经显现出来,是否在未来有进一步影响,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都要引起注意。”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
很多人都记得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正是输电线路的大量覆冰,对我国电力运输、通讯设施造成了严重影响,带来数十亿人民币的重大损失。
的确,近年来,伴随气候变化,我国高温、强降水、干旱、台风、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同时也加大了对重大工程安全的威胁。
“特别是升温、降水增多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以及所依托的环境,来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看来,这是所有影响中须首要关注的,也是最根本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经济影响也是政府部门、工程投资方、工程受益群体所共同关注的。
研究显示,未来三峡流域降水显著增多,尤其是上游水资源增加明显,防洪、发电、航运综合效益持续发挥,将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合理调整经济布局,缩小长江中上游与下游地区发展差距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但同时,巢清尘也指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将导致三峡工程运行不稳定,会对三峡工程供电地区如华南地区带来供电不稳、成本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三峡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供电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去年12月,受科技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咨询课题,下设水工程和水安全、道路工程、能源工程和安全、沿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与安全、电网安全六个专题。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历时近一年的研究和讨论,日前课题组形成课题综合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综合报告将作为《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特别报告出版。
“重大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及运行效益,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该课题组组长杜祥琬表示,重大工程都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国家的生命线工程,必须认识、评估气候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及重大工程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这是国内第一次将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综合各专题的研究,专家们建议:加强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相关联的科学研究;加强重大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管理,复核已建工程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动的长效协调机制和工程管理机制,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工程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最新研究成果应服务工程设计
其实,目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已经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考虑了多种风险要素。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院长韩景宽告诉记者,石油工程上马前要进行九大评估,其中就包括气候影响的评估。但是,评估依据的是历史数据,是过去多少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记录,没有考虑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强度、频度和范围都随之发生变化,给这些重大工程的工程技术标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韩景宽说。
比如,在温度敏感的冻土上建造的青藏铁路(公路),初始设计时就对冻土的地温分区很关注,但是气温变化致使分区情况有所改变,设计理论、补强设计理论以及工程措施等也要随之改变。又如,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在极端强降水频率、强度增加的背景下,普遍存在着原有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如何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新建水利工程防洪标准、提高现有重大水利工程防洪能力,是一个亟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对此,杜祥琬建议,应及时将相应科学研究得出的最新数据和成果应用到新建重大工程规划和设计中,开展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专项评估;及时跟踪气候变化对工程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工程实施运行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标准修订工作做到及时化、常态化、超前化。
《中国科学报》 (2014-11-0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