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11月3日讯(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祖旭明 王继军)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30年间发展,其规划面积由1.9平方公里扩展到128平方公里;经济总量由原来的“不添秤”,到现在占全市的“半壁江山”;从当初第一家三资企业“一鸟入林”,到目前几千家企业“百凤朝凰”。
30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勇立潮头竞风流。
创新驱动 打造科技新城
30年来,秦皇岛开发区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首位,按照“摆位优先、政策扶持、平台助推、技术支撑”的思路,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
据了解,2009年以来该区累计投入1.15亿元,扶持64家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收到显著效果。建成数谷翔园、国家级燕大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等一系列技术孵化平台,总孵化面积达到31万平方米。加强与IBM、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院所的对接,建成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秦皇岛3D打印设计制造中心”,组建了IBM数据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装备研究院等8家研发机构、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了上百名院士和科技专家在秦创新创业,打造科技队伍的“梦之队”。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建立了北大科技园、中关村海淀分园、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园和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谋划了以“三园一基地”为代表的承接平台,吸引了千方科技、恒业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成为京秦合作的“排头兵”。
“十二五”以来,全区有197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立项,44个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天业通联公司“简支箱梁建造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先生物饲用脂肪酶产品获国家863计划支持;思泰意达和康泰医学入选福布斯中国非上市公司潜力企业百强榜家。
抢抓机遇 加快率先发展步伐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今年5月挂牌,北大(秦皇岛)科技园两项目下半年同时开工,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第二批项目转化即将实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京津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我们独特的区位和功能优势。”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主任胡英杰介绍,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方面围绕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与京津在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打造教育、医疗、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基地,为信息聚集、人才聚集、产业聚集提供有力服务支撑。
秦皇岛开发区把对接京津作为率先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实行盯紧京津智力、资金和人才,盯紧国家部委,盯紧京津央企,盯紧京津跨国公司和知名民企,盯紧京津高新技术等举措,主动出击、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先后拜访北京企业、高校院所44家,洽谈对接项目51个,其中23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自2008年10月秦皇岛开发区提出建立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数谷”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IBM及其他高端IT行业的人才、技术、科技信息等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涌入秦皇岛开发区,已有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北京大学(秦皇岛)科技园等吸引一大批京津地区高科技人才和科研项目,数据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改善环境 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2014年初,在“2013中国创造力年度盛典暨颁奖典礼”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中国创造力开发区”殊荣。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胡英杰强调,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绿色”增长点,不符合这个要求,再大的项目也不要。
秦皇岛开发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体系。
据统计,2013年开发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家,占全市高企总数的68%,年均增长幅度达2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47%,约占全区总量的43%;实现销售收入346亿元,利税30亿元,利润19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8%、70%和88%。以近一半的产值带动近九成的利润,充分凸显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
“如果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方向,那么国家建设开发区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因此必须全面建立科技创新的保障、促进、沟通、孵化等方面的机制,使得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充分凸显出来。”胡英杰介绍。
近5年来,该开发区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企业创新研发,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去年评选出的15家优秀创新企业中,有8家是新获评企业,同时还首次增加评选出10名企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更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自开展此项评选活动4年来,全区已有27家企业获此殊荣。这些企业2013年实现工业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研发投入2.3亿元,强度达到7.3%,高于河北省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