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9 8:32:35
选择字号:
北交大党委副书记:体育对高校具有“品牌效应”

 

■本报记者 陈彬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体育。从表面上看,体育仅仅代表着运动,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其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

9月初,第18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如期举行。在这期间举行的“校长杯”比赛上,数十名高校领导纷纷挥拍上阵、一展身手。最终,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第15次站上了男子单打的最高领奖台。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体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颜吾佴不单球打得好,对于目前国内高校的体育工作,他也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体育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体育对于一所大学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颜吾佴: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体育。从表面上看,体育仅仅代表着运动,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其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

举个例子,体育当中有德育的功能,比如对学生拼搏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塑造,是其他德育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实多源于内心的封闭,没有交流对象,缺乏火热的生活,对于改变这种心理状态,体育是非常好的一条途径。要知道,搞体育的人一般都心胸开阔,因为他们从小便接受挫折,在失败中成长,这种历练是不搞体育的人很难体会到的。

在我看来,一所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实际上也是注重人的成长的体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外,对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中国科学报》:您曾经提到过,体育对于高校而言,是具有“品牌效应”的。对此您如何解释?

颜吾佴: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外,体育带来的品牌效应对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或者说软实力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这并不难理解,体育最大的特点是通俗且形式多样、比赛规则透明、成绩一目了然,最容易被大家接受。因此,体育成绩带来的轰动效应对大学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与此相对,大学的学科领域越尖端越窄,外界人士并不了解,其影响力仅限于圈内人,但有几亿人了解羽毛球,这就是所谓品牌效应。

此外,通过体育这一校园品牌,公众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所学校——体育成绩好,在相当程度上就代表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对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校园软实力的重视,这所学校也一定会有活力。

体育教育需要“半强迫”

《中国科学报》:在国内,体育教育其实在中小学便展开了,但中小学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在考试压力下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教育。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高校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开展我们的体育教育?

颜吾佴:在我看来,体育其实是需要半强迫的。因为一个人由静到动,有一个习惯问题,而体育习惯的养成不完全是自觉行为,需要外界的推动力,并在这种推动力下,找到乐趣、养成习惯、得到升华,最终成为理念。学校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但并没有终止学生的思维,而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学生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需要外力的强制。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强迫主要是靠制度的引导。

除了理念和制度层面外,高校目前开展体育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运动面积小,硬件设施不足,很难做到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以北交大为例,目前我们有2.5万名学生,有三块田径场,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加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室内场馆,同时能容纳1500名学生锻炼就已经很挤了。如果除去上体育课时间,按照每天开放10小时计算,注意,我们学校室外运动场晚上是开灯的,一天也只能给15000名学生提供一小时的运动条件,这其中还有教职工、家属、社会人员参加锻炼,显然我校运动场是不够的。而运动场地不足的现象不光北交大存在,国内很多高校都面临着这一问题。

《中国科学报》:但是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扩建新校区,校园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您觉得这有利于缓解硬件条件不足的现状吗?

颜吾佴:新校区的建设当然能够缓解这一困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建有新校区,即便是建了新校区的学校,在数量众多的学生面前,也仅仅只能是“缓解”矛盾,并不见得能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高校体育一方面需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建更多的硬件设施。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始终坚持锻炼,另一部分则比较被动,这将是国内高校的一种常态。至于人人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那还是比较遥远的奋斗目标。

保课时 明标准

《中国科学报》: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您有没有一个整体的设想?

颜吾佴:7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些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体育课不能被占用,其实大学也应该如此。事实上,随着各大学纷纷压缩学生课时,把体育课压缩的想法一直都存在。

对于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体育教学的课时数是有限的。体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且要不断重复、循序渐进的课程,否则是学不会的。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以羽毛球为例,体育课要教会学生打羽毛球,但什么叫作“会打”?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育,首先要保证体育课教学的课时数,第二要制定体育各个项目的标准。我们开了几十门体育选修课,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到底什么算是教会了学生这项运动,目前并没有标准,只是由老师自己掌握,这种情况也需要改变。

此外,我们还要把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起来。通俗地说,就是要多组织比赛,以此带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不把比赛的结果看得很重,但比赛本身必须要决出冠军,这是群众体育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高校体育要搞好,最重要的依然是要有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只有在制度上有了保证,我们才好操作,也更便于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不过,要形成这样的机制,我们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4-10-09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