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27 9:08:48
选择字号:
时评:英语四六级改革“不能承受之重”
 
■陈彬
 
近日,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12月起,国内大学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将进行局部调整。完形填空题目将被取消;翻译题则由单句翻译变成与考研题相同的整段翻译,分值提升15分。
 
从此次试题改革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希望通过对题型的调整,引导学生加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面对公众对于高校和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四六级成绩的争议之声,这种对于考试局部的“小打小闹”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值得怀疑。
 
事实上,高校和用人单位对于四六级的过度重视,归根结底在于目前在大学生评价体系上尚缺乏具有足够权威性的评价标准。试想:在目前大学生普遍忽视课堂学习、实习“注水”严重、高校就业率虚高的背景下,还有什么标准比全国统一组织,且考试相对规范、严格的四六级考试,更能直观地评价出学生“水平”?这就导致一个原本只能用来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通标准,被赋予了本不该拥有的重要意义。
 
换言之,目前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产生,症结其实在于社会对“高校该如何评价人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要想还四六级考试以本来面目,也需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真正化解这一矛盾。
 
在笔者看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供选择的思路有两条。首先便是在高校内部找到一种更好的学生评价体系,以满足社会的要求,从而取代类似四六级考试等手段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美高等教育强国的做法。
 
比如,在美国高校,存在着数种针对大学生的专业评价体系,包括以学术能力与学业进步测量(MAPP)和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CLA)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标准测试,既可评价通识教育成效,也可以评价专业领域知识技能。这些成熟且多样化的模式给予了高校、社会和用人企业以丰富的参考体系,也就自然不会出现某种评价标准“一家独大”的情况。
 
其次,我们也可以变换角度,通过社会本身的机制建设,缓解社会对于高校的需求压力,例如建立成熟的第三方机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合理评价以及广泛引入包括雇主、校外导师和外校教师在内的外部评鉴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广泛实行需要一个大的前提,即高校内外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整个社会也要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四六级成绩的过分倚重,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之,化解对四六级成绩的过分“狂热”是一个关乎高校与社会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关于人才评价的根本性矛盾,仅在考试内容上作删减调整,是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的。
 
《中国科学报》 (2013-08-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