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29 8:19:17
选择字号:
两院院士王淀佐:砂里淘金六十载

 王淀佐
■本报记者 陆琦
 
王淀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事矿物加工与冶金研究工作60余年,尤其在矿物浮选和浮选化学、浮选药剂研究中有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科技人才,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很简单: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旦入手,不轻易放下,不见异思迁;二是“任尔东南西北风”,不计一时一事之得失,不管个人暂时的毁誉荣辱,即使身处逆境也决不灰心丧气;三是带领团队通力合作,优势互补。
 
成就始于青年立志
 
从17岁开始,王淀佐就从事矿物加工技术工作,“与石头打交道,砂里淘金,一干就是60多年”。
 
1950年,王淀佐初到东北有色金属工业局工作时,只经历过短期的业务培训。为了弥补专业基础知识,他就在学中干,干中学。
 
“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难题。”王淀佐迫切渴望获得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的本领,为新中国的矿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淀佐坚信:“一个人要想在科技事业上有所成就,在青年时期就要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1956年,23岁的王淀佐在工作6年后,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先后易名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
 
在大学里,那些系统读过初高中的同学年龄普遍比王淀佐小,学习数理化基础课比他轻松很多。于是,王淀佐下大功夫,补做了大量的课内外作业,咬紧牙关,学完五年学制的30多门课程。同时,王淀佐阅读了英、日、俄语的大量专业书籍,做研究型的学习,还和系里的老师一起做科研课题。
 
1961年,王淀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浮选药剂是毕生事业
 
浮选药剂的研究,是王淀佐痴迷一生的工作。
 
“没有现代矿物加工科技的支撑,就不能提供发展需用的各种金属非金属材料,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王淀佐说,我国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但贫矿多、细粒矿多,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等甚为复杂,因而中国的选矿工艺科研项目常常是专业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从事这项研究除了必须了解前人已有的工作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有机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知识。对于没学过相关课程的王淀佐来说,又要从头学起。他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将读书、计算与科学实验相结合,锲而不舍地沉浸其中几十年,一心只为找到好药剂来提高选矿效率。
 
“文革”期间,埋头业务并稍有成绩的王淀佐被冠以“白专”、“名利”之帽,面临极大压力。当时为了躲避批判、指责,他曾用笔名发表科技论文;实验室关闭不能工作,就在家里关起门来计算推导。
 
由于差不多每天晚上都12点以后才睡觉,长时间过度的脑力劳动让他40多岁起便经常偏头痛。
 
“我的中国梦,就是把中国的工业和现代化搞上去。”正是这个梦想支持着王淀佐坚持科研六十年如一日。
 
科研管理双肩挑
 
在我国科研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中,王淀佐是一位“双肩挑”类型的专家。
 
1984年,他被任命为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从此走上了“双肩挑”的岗位,一方面做教学科研,一方面做管理工作。一年之后担任院长,负责学校全面行政工作。
 
之后,王淀佐调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举家从长沙迁回北京。
 
“这期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王淀佐回忆说,一是推动应用型研究机构转制办产业,确定半导体、粉末、冶金、有色金属加工和稀土5个产业方向;二是重视队伍建设,积极提拔年轻人。
 
1998年至2006年,王淀佐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最高学术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工作重点是为国家重大工程决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王淀佐秉持“院士不光是个牌子,要为国家干点事”的想法,积极组织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至今,已多次因病入院的王淀佐仍以“螺丝钉精神”自勉,“干一行爱一行,拧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我愿意继续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尽我的所能再多做一些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3-07-2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