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亚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2 8:18:39
选择字号:
科研投入如何推动创新 来自伟人的启示
 
■吴亚生
 
国家的科研投入多了,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动创新,这是个很大的事情,一个好像很深奥的事情,一个引人高度关注的事情,一个事关国家科技发展与未来命运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有话想说,但怕人轻言微,所以没有发声。最近我偶看了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小传,发现这两个伟人给出了答案。
 
牛顿上中学时,因家庭困难曾经两次辍学回家务农养家。大学毕业后因为伦敦闹瘟疫,只得寄居亲戚家,在家中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爱因斯坦中学时也曾经辍学,22岁时大学毕业想留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却未能如愿,只好回家当家教维持生活。两年之后在别人帮助下,他在瑞士专利局谋了一个技术员的差,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物理学研究。就是在这三年的业余研究中,他取得了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在内的几大科学成果。这些成果在他27岁这年以6篇论文发表。
 
伟人的启示之一:伟大的科学家,或者伟大的科研成果都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而是他们本身有天质,加之有必要的外在条件,然后靠他们自己的努力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大科学家的天质是对探索自然的极大兴趣,对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极大专注,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要的外在条件指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太多引起分心的事情的困扰。如果温饱没有解决,相信再牛的科学家也会饿死,而不能有所创造。牛顿寄人篱下,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当差,都因此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不过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生活压力之大、科研文献之浩瀚,使得科研人员再不能靠寄人篱下或边打工边研究来取得科学创造了。只能靠国家提供稳定的工资来维持生活和科研。但是我国现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工资仍然采用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政策。基本工资部分只够你一个人租房、吃饭、简单日用穿衣。所以你必须去“挣课题”来获得绩效工资的那一部分收入,否则养活不了孩子和老人。
 
大家都知道,“挣课题”不是单纯靠科研水平就能够做到的事情。一些人科研水平一般,但挣课题的水平特别高,所以经费花不完。另外有不少的人科研水平很高,但是不会挣课题,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挣课题,所以科研经费不足制约了科研工作。
 
或许你会说,爱因斯坦没有科研经费支持也出了大成果。但是,时代和领域不同。理论物理在那个时候可以独树一帜,其他的学科未必行得通。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建立在环球旅行取得的观察资料上。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的科研投入也不断加大。但是这些加大的投入明显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没有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受益。最突出的体现是他们还需要靠“挣课题”来获得自己的绩效工资部分。他们的工资水平还是偏低:就北京近两年的情况看,中央事业单位具高级职称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部分只相当于民工月收入的一半。他们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是十分有限:他们可以自由申请他们认为最有希望的科研经费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批率最高,但也只有25%。
 
相反,国家增加的科研投入更多地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方式分配给了少数人。科技界越来越表现为,少数人的经费花不完与大多数人的经费不足并存的局面。
 
或许你会说这样分配经费是要有的放矢。但是,我们的科技管理工作者都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可能一定能看准谁一定会出成果,所以把宝押在少数人身上的做法势必取得不了好效果,并且会带来机会不平等的感觉并因此打击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好的办法还是尊重所有科研人员的创新才能,调动所有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所有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应有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营造公平积极的科研软环境,让他们可以无忧地、潜心做科研工作,让重大成果和顶级大家在千百万人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有人问到政府如何用钱来促进科研创新的秘诀时,爱因斯坦总结了如下公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A)=科研投入的正确分配方法(X)+科研投入的总量(Y)+减少无谓的浪费(Z)。就当前中国而言,X=增加自由申请基金的覆盖面和支持强度,以及成果奖励的覆盖面和力度;Z=减少非自由申请经费的额度。这个公式不复杂,但只有有公心的人才愿理解、接受、践行它。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3-07-02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