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洪 来源:中国科学院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发布时间:2013-6-21 14:07:35
选择字号:
刘玉洪:吴征镒院士与哀牢山生态站
 
1981年,我从西双版纳州气象台调动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哀牢山生态站(景东)的野外监测。
 
一到这里工作,非常幸运地就遇到当时吴征镒院士任院长。我们知道的吴征镒院士是一个研究植物学大家,他被誉为“植物电脑”,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杰出植物分类学家之一,当今中国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吴征镒院士除了是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分类大家之外,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为中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景东)创始人之一。
 
1979—1980年,按照吴征镒院士的建议,中国科学院批准,计划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成立生态研究室,邀请云南大学生态学家朱彦丞教授负责主持组建。要想建立云南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站,就需要对森林生态站的站址进行选择。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及其它单位抽调了部分科技人员,当时在云南大学的朱彦丞教授具体组织领导下,开始在云南省内进行亚热带森林生态站址的选择,首先主要在滇中地区选择,如昆明西山、通海秀山、武定狮子山、宾川鸡足山、巍山巍宝山等,即选择是以昆明为中心向外辐射,科技人员一共到过30余个地点,其中就包括了景东县的无量山和哀牢山。1980年初最先到景东县参加森林生态站址选择的有邱学忠(植物专业)、张克映(气候专业)、户克明(动物专业)、邓纯章(土壤专业),李文华(驾驶员)。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科技人员的对比分析,把意向性的结果报告了昆明分院院长吴征镒院士。1980年上半年,在前期科技人员调研的基础上,吴老亲自带队,带领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昆明植物所和昆明动物所的部分科学家和领导张克映、王直军、马德三、李楠、胡秋生、段亚华(女)、赵禹、刘伦辉、邓纯章、吴德林、吕春朝、张桂华(女)、赵体恭、甘正平、户克明等一行近20人的庞大科研队伍,到景东县太忠公社的哀牢山徐家坝实地考察。当时到哀牢山山顶部还没有公路,到了太忠公社所在地(大水井)需要步行20余公里的山路。一行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到达哀牢山山顶部。看到哀牢山的自然景观,主要是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比较大,结构复杂,林相完整,生物资源丰富,且地势平坦,便于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吴老在对比其它各地考察的结果后,终于亲自选定了哀牢山生态站站址。
 
吴老从景东县哀牢山回到昆明,看到以景东为主的哀牢山还保存有这么一片原始森林,他怀着对国家和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及时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建议,建立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人民政府接受了吴老的建议。
 
哀牢山生态站的建立,主要是进行森林生态站系统的监测、研究及示范,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等。吴征镒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布局出发,建立这样的森林生态站。但是一般的森林生态站都是需要建立在远离人群、远离社会的原始森林里,生活与社会条件非常的艰苦,长期坚持在原始森林里的一帮科技人员,他们一生就是坚守在那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记录着非常枯燥无味的数字,没有一点精神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他们是为科技事业献身的一帮人。
 
吴征镒院士离开领导岗位以后,时刻关注着我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与发展,一直鼓励我们一定要将生态站的科研工作坚持下去,2002年初我们请求吴老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吴老欣然接受,经过半年多的思考,非常慎重地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从现有的事实看来,生物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地区生态系统中发生和演化的,被子植物和它相关的高等动物都是在以常绿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山区发生和发展演化。哀牢山地处东亚的热带边缘,是云南的热带向亚热带发展的过渡地带,她拥有的常绿阔叶林和中国江南(广至日本西南部)广大的常绿阔叶林是一脉相承,但异地分化的,也是全世界现有生态系统可能是白垩 — 老第三纪以来的森林的残余或其直接后裔,对全世界生态系统的研究来讲是至为重要的。因为她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唯一地域广大而类型多样的代表之一,所以我在很多年前建议在哀牢山成立一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的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现已由生态所的有关同志将这项野外定位系统研究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希望有关部门注意支持此项工作。热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不但对现在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将来很可能在人类 “上天 ” 的时候,要利用这些科学资料,带已有的生物至其他星球上进行进化工程,来使得它较快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008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立20周年,由很多老一辈科学大家(如孙鸿烈院士、陈宜瑜院士等)提议,专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把握地球生命脉搏的梦想和实践》的纪念文集,就是说从事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一群人,不管现在的条件怎么改变,特别是现代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现在,还是需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科学事业的精神及其优良传统,需要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还需要发扬光大。吴征镒院士专门为庆祝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立20周年的纪念文集撰文《云南哀牢山回忆》。
 
2008年春,吴征镒院士又专门为哀牢山保护事业题词:保护优先,合理发展;惠及社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和谐山川;上下齐心,创建伟业。
 
哀牢山生态站建站30周年来,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哀牢山生态站的科技人员已静静守护了整整三十年,它由原来一个研究所承办的生态站,在2002年进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并且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哀牢山生态站由此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取得了一些耀眼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着以吴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愿。
 
野外生态站的工作是神圣的,是有意义的,是为人类造福的事业,同时也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在野外生态站的工作环境、社会条件等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所以有的人说,在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一帮人是神仙,是为人类造福做贡献的人,同时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等等。
 
在中国科学院的野外台站中,我们倡导创新文化的建设,倡导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更加倍的努力,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服务,自己的努力,让生态站出成果,出人才,有成就感,这才是在野外生态站所有人快乐的源泉和支撑点,即在野外生态站的每一个人均可能成为一个工作敬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和精神愉快的人。在远离社会、远离城市、远离人群、接近自然的野外生态站工作,就是需要有一点奉献的精神,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做贡献。
 
吴征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但是吴老还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做一些他研究领域以外事情,如直接参与和领导我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等,体现了吴老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的风范。吴征镒院士是个非常温和的老人,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追求科学的精神值得敬佩,他一直在惦记着景东的“徐家坝生态站”。记得2005年我们去看他,吴老时年89岁,虽然眼睛不太好使,他还告诉我们要坚持住,要建立森林观测铁塔;2011年3月9日,我们专程到吴征镒院士家中拜访吴老。向吴老介绍哀牢山站目前研究的项目数量、到站的研究人员数量、哀牢山站的发展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等情况,并且特别告诉吴老,由他亲自创建的哀牢山站已经走过了30年(1981-2011年)的风风雨雨,今年下半年准备庆祝一下,吴老听了非常高兴,说是听了我们的报告,他再次“神游”了曾经的哀牢山,同时吴老还关注着哀牢山保护区的森林状况等。
 
由于云南亚热带生态站选择了景东,吴征镒院士与景东就有了不解之缘,一直在关注着景东(哀牢山生态站),请我们一同记住吴老具体为景东(哀牢山生态站)做了的如下事件:
 
1979-1980年,领导筹建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组织领导选择云南亚热带生态站站址。
 
1980年,建议云南省人民政府建立哀牢山保护区,含普洱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辖的六县市。
 
1981年,领导创建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1982-1984年,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的科学顾问,同时参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的鉴定会。
 
1987年主编《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本书的编委会中有6位院士及相关专业的科学家参与。
 
1991年主持《哀牢山中北段山地生态研究》项目的鉴定会,是专家组组长。
 
1998年,其学生彭华研究员在景东无量山攻读博士的论文《滇中南无量山种子植物》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吴老为其作序。
 
2008年,为纪念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立20周年,专门撰写回忆文章《云南哀牢山回忆》。
 
2009年,其学生朱华研究员在景东哀牢山完成的《云南哀牢山种子植物》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在2002-2011年期间,为景东县和哀牢山生态站分别四次题词,
 
如今的吴老已经是一个老人,但是他一直在关注着景东和哀牢山生态站的发展,由此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他是一个人民的科学家,他的那种科学大家追求科学的精神与面对人生的超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景东也值得记住这位可亲、可敬、执着的老人。
 
刘玉洪简介
 
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滕州市,1956年9月生。
 
1974年在西双版纳州气象台从事气象观测工作。
 
1981年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承当哀牢山生态站的建站工作,1982年在哀牢山生态站建立气象观测站,其中1995.12.又在哀牢山东、西坡不同海拔高度上建立7个山地气象站,培训气象观测员20余名;参加两项国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
 
1990年参加西双版纳生态站的生态网络工程项目建设与部分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设计与组织3座高度为70m、57m、30m的正三角形钢柱拉线气象观测铁塔的建设;参加西双版纳站水文观测场的设计与建设,共建成集水区测流堰和地表径流场14座;承担生态网络工程项目的秘书档案管理工作;其间还参加部分城市生态气候、林缘与林窗小气候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参加国家基金、云南省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项目14项,高级工程师。
 
2000年到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任站长、常务副站长,正高级工程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