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云杉基因组测序完成
“云杉基因组项目”联合课题组在本期《自然》上发表了第一种裸子植物的基因组草稿,即一种挪威云杉的基因组草稿。该基因组来自最初于1959年在瑞典中部的东Jamtland获得的一棵树,大小为20千兆碱基对,比模型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大100倍,但二者所含基因数量差不多。这个基因组之所以大,是由于可转位元素的积累。对另外五个裸子植物基因组所作的比较测序表明,可转位元素多样性也见于现存针叶树。该基因组的序列数据可以在ConGenIE网站上公开获取。
非专门化神经元在认知中的作用
当一个动物执行某一认知任务时,前额皮质中的单个神经元经常会根据与该行为相关的各种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这样所产生的组合反应经常是难以解读的。对执行一项“目标顺序记忆任务”的猴子的神经活动所作的这项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前额皮质中的混合选择性神经元的主导地位对于所执行的功能是否至关重要。结果表明,具有混合选择性的神经元跟那些高度专注于编码与任务相关的某一方面的神经元所含信息一样多。而且,混合选择性神经元实际上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专门化的神经元有相当大的计算优势。为这项工作所开发的、用于从所记录的神经活动提取丰富信息的新的计算方法,应能使对那些被广泛观察到、但很少分析过的混合选择性神经元的研究工作变得容易一些。
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影响
通过海冰的产生及其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贡献,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系统有很大影响。在这项研究中,Sharon Hoffmann等人测定了7个海洋沉积芯中的镤-231/钍-230同位素比,来分析在冰期、冰消期和间冰期“颗粒活性元素”的沉积模式。他们发现,北冰洋在过去35000年始终是向大西洋输出海水的。这与很多其他地方是不同的,那里的冰期—冰消期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的深度改变相关。
地球和金星属于不同类型
有关行星形成的已被接受的理论普遍假设,具有相同最初大小和组成的行星也具有相同的早期冷却历史。但Keiko Hamano及共同作者发现,类地行星根据其在从最初热熔融状态固化过程中的演化历史可被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行星(在距主星一定临界距离之外的地方形成)在几百万年内固化,保留了它们大部分的水,后者形成了最早的海洋。在某个第二种类型的行星(在临界距离内形成)上,岩浆海洋可以维持长达1亿年,“水力散逸”作用在这一缓慢的固化过程中使这些行星脱水。地球可被划分为第一种类型的行星,但金星是在接近临界距离的地方形成的,其干燥的表面和地幔表明它也许是第二种类型的行星。
“旧世界”共存的猴子和猿类
分子证据表明,人科动物(猿和人)与猕猴科动物(“旧世界”猴子)之间在演化上的分开发生在距今2500万年和3000万年之间,但狭鼻猿(猕猴科和人科)的化石证据只追溯到大约2000万年前。Nancy Stevens及其同事发现了同时属于“旧世界”猴子和猿的动物的最早已知证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所发现的化石是一种同时属于处在进化树根部的人科动物和处在进化树根部的猕猴科动物的动物,是在坦桑尼亚的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地层发现的,其年代被精确测定为距今2520万年前。这个年代(属于“渐新世”时期)大大延长了两个类群的动物已知曾经共存的时间范围。
简化有关活细胞的计算方法
用于合成生物学的新颖基因控制系统的设计受数字逻辑支配。这必然是一种复杂的安排。现在Timothy Lu及其同事利用在自然细胞中所发现的模拟构造单元来在对数范畴内执行算术运算。这样的模拟回路(它们可以与数字回路集成)应能使采用更少的要素来进行在生物感应中要求宽的动态范围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
癌细胞的“内吞”营养机制
这篇论文描述了向癌细胞供应养分的一个以前没有被识别出来的通道。致癌的Ras蛋白已知促进“巨胞饮”。这是一个“内吞”过程,在其中,细胞外流体及其成分通过名为“巨胞饮小体”的小泡被内化到细胞中。现在,Dafna Bar-Sagi及其同事发现,被Ras改变的细胞可利用这一过程来“吃”细胞外蛋白。被“巨胞饮”的蛋白发生降解,产生支持肿瘤生长所必需的自由氨基酸。这一发现表明,“巨胞饮”的抑制对于治疗一个亚组的癌症可能会有效。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中国科学报》 (2013-06-10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