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田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4-9 10:09:14
选择字号:
中青报:太快的禽流感防治药与太慢的科学
 
H7N9禽流感一出现,板蓝根又被热炒了一把。4月3日,江苏省卫生厅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中医方,其中提到玉屏风散颗粒、板蓝根冲剂、黄芪口服液等中成药可用于预防。对于板蓝根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预防药物,这也太快了”。
 
钟院士的这番话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称钟院士在没有实验证实板蓝根对禽流感无效的前提下,就断言其无用,太过草率。但笔者认为钟院士的表达,是比较清楚和理性的。他只是说目前的试验结果证实,板蓝根在预防H1N1流感和H3N2等普通流感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但能否抗H7N9病毒,目前还没有结果。
 
也就是说,钟院士既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板蓝根的抗H7N9病毒作用,是一个客观的陈述。问题不在这,而在于钟院士称,认定板蓝根等能预防H7N9禽流感“也太快了”。如果有实验和临床病例证明板蓝根的确能预防H7N9禽流感,当然这个“太快了”的说法就不成立。但问题是,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的实验和临床证据和结果并没有公布,所以“太快了”的评判并非无理。
 
尽管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从循证医学和药学来看,基本上还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因此符合慢科学的规律,所以也可以称为慢医学。这不仅体现在对病因、病原体和疾病传播途径的探寻上,也体现在药物对症治疗的探索上,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例如,10年前的“非典”曾一度把冠状病毒的宿主和传播者归咎于果子狸,现在才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中华菊头蝠。当然,果子狸也是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但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缓慢的。
 
药物学同样是一种缓慢的科学。根据新药研发普遍认可的时间,今天,研发一种能够有效防治全球性重大疾病的西药新药,平均需要10多亿美元和10年以上时间。
 
我国从传统医药研发的最典型的药物是青蒿素,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如果以1967年5月23日青蒿素立项,到1979年9月原国家科委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6个单位颁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明证书为止,经历了10年以上。如果再以目前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抗疟药奎宁类衍生物和青蒿素类衍生物两大类药物来看,自从1620年人类在秘鲁发现金鸡纳树皮有很好的治疗疟疾的作用,到从该树皮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分析出化学结构则经历了近200 年,从金鸡纳树皮的发现到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则经历了350 年。显然,药物学进展之慢有时如同乌龟行路。
 
还有更慢的科学。2013年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长期的研究:缓慢的科学”的文章列举了好几项极其缓慢的科学研究结果的例子。如发现沥青能够滴漏,用了85年时间,85年来,这项实验只出过一篇论文,计算出了沥青的黏性是水的2300亿倍;监测“愤怒”的巨人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并获得一些数据,用了170年;检测氮、磷、钾、钠、镁以及农家肥料对主要农作物如小麦、大麦、豆类以及块根农作物的影响,也用了170年;研究天才儿童的成长用了90年才获得初步结果: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因素即审慎、毅力,以及计划性对人的寿命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责任心的人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6到7年;记录太阳黑子的活动,用了400年的时间等等。
 
显然,包括药物和临床医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慢科学,要指望一种疾病在出现后就会发现和找到有效的药物,的确不现实,除非是我们的运气太好。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有效是“太快了”完全有理由。
 
但是,人类的防病治病也有一种固有的心理,患病后恨不得马上就治好;出现疫情后恨不得即刻就有特效药。在这样的心理之下,也就会病急乱投医,有枣无枣都要打一竿。往好里说,也许这种行为能对人有一些安慰作用,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采用的试错机制。但是,如果不谨慎,就有可能误导误信,反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所以,强调一种药物从动物实验到临床三期试验的数据,以及作为常规用药后的效果统计,才是循证医疗的理性或科学性。
 
相关专题:H7N9禽流感来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