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徐良雄、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β-雷琐酸大环内酯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用途”近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可研制新型灭螺药物。
据介绍,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种类繁多,广泛分布,其中许多种类的螺可供人们食用或用作饲料、饵料。但有的螺是多种人类或牲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钉螺即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此外,某些螺如过量繁殖,还会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
有害螺类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水淹土埋等物理防治方法、药物防治方法和利用动物捕食的生态防治方法等。其中,药物防治方法方便快捷,一直是钉螺防治的主要方法;但目前螺类防治的药物普遍存在污染严重、刺激性强等缺点。因此,研发杀螺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杀螺药物对及时有效控制有害螺类扩散意义重大。
上述发明涉及β-雷琐酸大环内酯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用途,室内浸泡杀螺药物活性评价试验表明,由该发明通式表示的4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其中在10毫克/升的浓度下用药72小时,Monocillin II在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95%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70%以上;Radicicol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75%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90%以上;Monocillin I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40%以上;Monocillin III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70%以上。
《中国科学报》 (2013-02-1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