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庆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26 10:04:22
选择字号:
朱庆葆:引领思想文化是大学重要使命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推动思想文化、引领人的精神文明这个层面重视得远远不够,这也是当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庆葆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特别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指出大学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以来,大学文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关于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内涵界定、我国大学文化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更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仍然存在值得深入思考的诸多问题。
 
有史以来,大学最显著的属性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引领推进社会进步。如果作简单的划分,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上有两大形态:一是通过科学技术发明推动社会物质发展;二是通过思想文化引领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同时,这两者相互呼应,相互影响。但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推动思想文化、引领人的精神文明这个层面重视得远远不够,不仅忽视了大学文化使命,而且没有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这也是当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与此相对比的是,很多西方大学将引领思想文化作为自身的本质属性。从近代偏重教学的英国式大学到偏重研究的德国式大学,再到美国式大学,无论何种大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引领思想文化都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与国外大学相比,是不是中国大学一开始不太注重大学思想文化的引领和大学的文化建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00多年来,每逢国家民族面临关键时刻,这种思想文化引领作用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在中华民族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向,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大学的本质属性就是引领思想文化,只不过我们现在对这方面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总结不够。
 
当前,我国大学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大学文化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二是大学文化建设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正是由于在大学文化内涵界定上的片面化、狭隘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功利化、实用化,带来大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障碍性、病态性问题。
 
在思维方式方面,支配大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是传统上“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观。因此,在科学研究上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原本不同性质的东西笼统地称为“科技”,造成过于强调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的倾向。
 
在学术风气方面,一些学者不能潜心研究、刻苦治学,喜欢追风潮、赶时髦,很多年轻人只是关注怎么评上重要奖项,而不是追求发现科学真理时带给自己内心的愉悦和舒畅。在人才培养方面,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在中国大学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简而言之,就是存在着急功近利地培养人进而导致培养急功近利的人这样两种现象。
 
在社会服务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技成果转化“显服务”、轻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潜服务”,重物质经济支撑“硬服务”、轻文化引领“软服务”,重一时之需的“当前服务”、轻百年大计的“长远服务”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推进大学文化的建设,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进而推进大学的思想文化引领,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首先,坚守理想主义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根本内涵。大学要凝练具有大学特色的价值文化,这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它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科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的主体意识、平等的多元理念、终极的人文关怀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
 
要尊重科学价值,心无旁骛地“求真”。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的诞生有几个条件:对自然界的惊异而产生的好奇心、有思考这些好奇心的闲暇时间、有不受束缚的思想自由。因此,就其本原来说,科学是只问真理、不计功利的学问,工具理性只是它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外在表象。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和它的主要报酬是对真理的发现,而科学已经产生的和正在产生的无穷无尽的财富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已。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要秉承学术伦理,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学者要认清自身的使命,将献身学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畏浮云遮望眼,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读书同样如此,要以追求知识、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应当以读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其次,理论创新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首要任务。大学作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一定适应如今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顺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宏观趋势。强化理论创新,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文化育人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功利化的人才培养违背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迷失了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要以大学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反对功利性、暂时性和工具性。文化育人就是强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意识,弘扬理想主义,重视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条件下,大学文化育人要正确处理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的关系,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要正确处理通识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
 
学校要以大学文化培养现代公民。当代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立足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应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秀的人才或最基本的力量,而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是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的素养。现代公民教育不仅是培养科学家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更是造就合格国民和普通公民的基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提倡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精英,更要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繁荣社会文化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重要职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追求教育公平进而倡导社会公平对繁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还应该加快构建大学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工程,服务社会公共文化均等化;要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本文曾发表于《大学》学术版,部分内容有删减)
 
《中国科学报》 (2013-12-26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