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右)为新当选的院士施一公颁发院士证书。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今天(12月19日)下午,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这位备受关注的海归科学家,终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今天对外公布了2013年该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包括施一公在内的53位新科院士榜上有名。
2008年,这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创下建系以来最年轻终身教授纪录的科学家全职回国。2011年,他和另一位知名海归学者落选中科院院士,曾引起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今年5月,施一公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有意思的是,此前的4月25日和4月30日,这位著名的落选者当选了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施因此成为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等人之后,又一名当选美国的外籍院士时仍不是中国院士的大陆科学家。
人们因之更加关注施一公今年会否最终当选。如今,答案揭晓了。
施一公本人仍然保持低调,和当选美国院士时一样,未接受媒体采访。
“希望大家像以前一样继续叫我教授。”在今天举行的中国科学院2013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上,当着其他新科院士的面,施一公承诺:“以后不管是开会、座谈、交流,还是面对媒体,都不把院士称谓放在名字后面。”
两年前,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后曾表示:“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如今,在当选发言中,他仍持这种观点,“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要提醒自己看看在相应科学领域有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如果没有、且有较大差距怎么办?这才是更应该关注的。”
他的说法得了另一位新科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政国的认同。他说:“搞研究不是为了去做院士,当了院士,更不能去做权威,而要为中国产生平等自由、实事求是的学术土壤作贡献。”
当天,施一公还公开表示,今后他申请基金的时候,如果和年轻人学术水平一样,希望评审机构更支持年轻人,而不要向作为院士的他倾斜。“不然对不起这个称号。”他说。
上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原标题《施一公终于获选中国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