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哈佛大学明星教授、“公正”通识教育课老师迈克尔·桑德尔12月7日访问广州中山大学时强调,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任职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迈克尔·桑德尔,既不会讲中文,也没有诺贝尔奖加身,却并不影响他成为中国大学生追捧的美国学术明星。他的“正义”课视频通过互联网正在中国高校学生中热播,而《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书中文版也在中国畅销。
如今他已经是第5次访问中国,而7日在广州的演讲也拉开他此次中国巡讲的序幕。
正当通识教育课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发现自己无限可能时,在中国,刚起步不久的通识教育在推广之路上却遇到学生热情不高、参与不广的尴尬境地。
对此,迈克尔·桑德尔指出,这是否是因为在中国的通识教育课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不够而导致的现象。他强调,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参与讨论,这种互动性的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在控制课堂上有些风险,因为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但正因为有这些的存在,才会让课程更有灵气,师生之间才会出现闪光点。”迈克尔·桑德尔指出,闪光点的出现说明大家都在真正地思考,但教师应当带动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可以从中掌握如何进行判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而这也是迈克尔·桑德尔讲课的一贯特点,他在授课时通过讲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具体的困境,不断的抛出尖锐的伦理问题,启发思考和辩论,但他不会给出标准答案。
据迈克尔·桑德尔透露,自己正在打造“全球课堂”,并在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印度5个国家试点。在中国,他主要和复旦大学进行合作,通过网络让复旦大学的学生与他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面对面”讨论,“目前正在试点中,若效果不错,可以考虑全球铺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